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六年級美術上冊說課稿集合精選範文2020

六年級美術上冊說課稿集合精選範文2020

教師可以利用兒童的個性特征,通過欣賞、分析、創作、指導、評價,激發其探究、創造、表現的欲望,提高藝術修養。以下是我整理的六年級美術上冊說課稿,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六年級美術上冊說課稿範文壹:遠去的路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近大遠小、近高遠低、近寬遠窄的透視變化規律。

(2)、學習、了解視平線和消失點的透視概念。

2.過程與方法

掌握硬質線材的表現手法,學會用曲卷、折疊、連接等手法進行線造型的創作。培養學生初步的立體造型能力和多維空間想像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覺線造型的藝術特點,體會線造型結構帶來的審美趣味,培養學生合理用材巧妙用材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教學重點:通過對周圍環境的觀察,發現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能掌握簡單的原理和規律,將透視知識應用於繪畫中,使描繪的物象更貼近真實。

教學難點:在繪畫實踐中應用所掌握的透視原理和規律,提高兒童繪畫的基本技能,逐步發展兒童的觀察力、想象力、表現力和創造力。

教學準備:範圖、學生作業用紙繪畫工具

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壹課時

壹、導入新課

欣賞圖片,觀察投影片中路的寬窄、欄桿的密疏、樹木的大小等妳能用簡單的圖形在紙上表現這些事物嗎?

討論學生們的簡易畫,從中發現了什麽問題?

生:近大遠小。

二、講授新課

⑴、師:是的,近大遠小,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的《遠去的路》的基本規律。(出示課題:遠去的路)

在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中,除了近大遠小的現象外,還有什麽現象?近高遠低、近寬遠窄、近長遠短、近清晰遠模糊、近鮮明遠灰暗(色彩)

⑵、什麽是透視呢?

在生活中,我們發現同樣的物體,在不同的位置上,會產生近大遠小、近高遠低、遠寬遠窄的變化,這就是透視現象。

妳們的在壹望無垠的田野裏,在大海上,我們向遠處眺望,天與地、天與水面之間產生了壹條長長的水平線,這就是視平線。

當兩邊的樹木向遠處延伸時,就慢慢地消失在視平線的壹點上,這點就是消失點。

⑶、說說周圍環境中的透視現象?

⑷、欣賞課本上的範圖,讓生找圖中的消失點。

⑸、師示範

①先找到消失點。

②畫出主要的的透視線,如馬路。

③按近疏遠密、近粗遠細的規律,處理好各條豎線、斜線。

④將物體的外輪廓簡略表現出來。

三、本課練習臨摹課本上範圖,生作業,師巡視輔導,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四、課後作業:

觀察:生活中近大遠小的現象;

嘗試:繪畫或拼貼壹副有路的風景畫。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近大遠小、近疏遠密、近粗遠細的規律。

2.過程與方法

掌握繪畫創作的壹些基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聯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視變化。

教學重點:了解和掌握透視變化的基本規律。

教學難點:透視規律的理解和在實踐中的運用

教學準備:名家美術作品、建築風景照片等

教學過程:

壹、講評上節課作業

⑴透視現象是否準確

⑵近大遠小、近疏遠密、近粗遠細的規律,有沒有運用在畫中?

二、在繪畫上色時註意哪些問題?近的鮮明壹些、遠的灰暗壹些。

三、學生繼續完成作練習,教師輔導。

四、作業展示

師生***同評價。

六年級美術上冊說課稿範文二:點的集合

教學目標:

1、了解美術中點的概念,知道點是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學會用點構成精彩的畫面。

2、認識“點彩派”的繪畫典型特征。嘗試體驗點的不同排列規律、疏密變化,註意整體畫面色彩和諧關系。

3、感受點的藝術魅力。利用兒童的個性特征,通過欣賞、分析、創作、指導、評價,激發其探究、創造、表現的欲望,提高藝術修養。

教學重點:

明白點是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及其在各類畫種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難點:

合理利用點的組合規律、疏密變化,使畫面呈現和諧的色彩。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作畫工具。

學生:水粉或水彩顏料、彩筆、畫紙

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第壹課時

壹、引入

請妳猜猜我是誰?

看看誰的眼睛最亮,先看出它是什麽?

妳能猜到那是什麽嗎?那麽妳看到了什麽?(各種顏色的點)

再退遠壹點,現在看到什麽了嗎?(是人物畫)

點是造型的基本要素之壹,有著豐富的表現力。大家先來欣賞幾張世界名畫。

欣賞比較:

1、《大碗島的塞納河之春》修拉法國新印象派(點彩派)畫家。

2、《納蒂布港》西涅克法國新印象派(點彩派)創始人之壹。

3《牧羊女》米勒法國現實主義畫家

學生比較欣賞,分析不同作品中畫面效果的不同之處。

學生回答:點彩派不經調和的顏色經過重疊形成豐富的色彩,畫面給人朦朧的效果,與現實主義繪畫作品效仿自然、清晰而真實的畫面是完全不同的。

今天我們壹起來學習小點點的奧秘,出示課題——《點的集合》

二、發展階段

1、解讀圖形,講述概念。

通過欣賞教材和學生思考可以得出:金錢豹的身上有斑點紋;彩色的鵝卵石可以拼成火車的點;馬賽克上三角形、正方形是點;花園裏開放的小花是點;樹葉是點;夜空中的星星也是點;距離足夠遠的話人是點,汽車是點,甚至房屋也是點……

出示圖片,清學生再次辨析點。

通過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點的分析,可以看出:點的形狀是各種各樣的,只要在相對空間中比較小的事物都可以看成點。

欣賞圖片,看看色點在繪畫作品中的表現。

欣賞圖片,了解點的排列方法與效果。

2、欣賞作品,感受點的魅力。

1)《殉教者》希臘馬賽克鑲嵌壁畫

小塊的馬賽克由點及面,追求繪畫的效果。

2)《蠟染》苗族民間工藝

民間工藝中利用點的組合作為自己畫種的表現手法,生動靈活。

3)《黑屋頂》吳冠中中國當代藝術大師

把房屋屋頂、窗戶概括成不同形狀的點,組成壹幅形式感很強的畫面。

《山水》黃賓虹中國當代國畫大師

中國畫中的點點墨跡不僅墨色變化萬千,還概括的表現了各種物象。

4)《構成》維克托?瓦薩裏法國

由圓圈圓點組成具有驚人視錯覺的瞬間效果。

5)《星月夜》梵?高法國後印象派畫家

用點進行方向組合,形成線化的感覺,增強流動效果。

《午夜和晨雨中夜鶯的歌聲》法國米羅

通過點的奇妙形狀產生有趣的畫面效果。

3、學生創作練習

用點的集合創作壹張作品。以不同的點為造型元素,采取各種工具和材料,完成壹幅有創意的作品。

不同的工具可以表現不同的點。

欣賞課本P4技法點擊,選擇自己喜歡的繪畫形式,用合適的材料進行創作,題材不限。

作業要求:用點的畫法進行臨摹或創作。

註意整體效果的變化,把握色彩的關系。

學生練習,教師輔導。

三、展示與評價

1、將完成的作品按小組張貼到展示板上。

2、小組內自評互評,選出優秀作品

3、各小組優秀作品大比拼。優秀作品的作者說說自己的創意與繪制過程中的感受。

4、評出作品

四、下節課準備

第二、三課時

(第二課時欣賞制作,第三課時繼續完成作品,並展示評價)

壹、欣賞圖片

欣賞壹組馬賽克鑲嵌壁畫

西方美術史學家認識最早的鑲嵌畫出現在公元前2500年前後西亞的美索布達亞平原上,蘇美爾人是這種藝術的始祖。但是鑲嵌工藝真正得到廣泛發展是古代歐洲的意大利半島。公元313年,在君士坦丁堡的米蘭頒布天主教合法以後,各地開始大興教堂,幾乎在教堂所有的穹頂、墻上布滿了天主教壁畫,由於鑲嵌藝術在平面中耐久的原因使其成為天主教教堂壁畫的首選。

點是造型藝術中最基本的元素,點的形式多樣,色彩各異。

每壹塊馬賽克都是壹個漂亮的色點,成千上萬個馬賽克組成了色點的海洋,成千上萬的色點構成氣勢宏大的鑲嵌壁畫,讓人贊嘆!

我們能不能做出這種效果的裝飾畫,用來美化我們的居室,美化我們的校園呢?

同學們各抒己見,說說自己的想法,我們身邊有沒有可用的材料?

彩紙剪貼、植物種子粘貼、蛋殼粘貼、彩色石子粘貼……

教師總結學生發言,引導學生搜集身邊常見的可用來制作色點裝飾畫物品。

點的形式表現點的集合效果方法很多,可以在生活中去發現、去創造新的點畫方法。

三、步驟方法

這節課老師和大家壹起來做蛋殼畫。先了解制作的步驟、技巧。

1、蛋殼要先洗凈晾幹,特別是蛋殼內的薄膜要撕去。在白紙上畫出喜歡的圖案。然後把圖形拷貝到彩色卡紙上,卡紙的顏色要深壹些。

2、用小毛筆蘸膠水塗在卡紙上,膠水要塗的厚,但不要塗太大面積。然後掰壹小塊蛋殼放在膠水上。用鑷子把蛋殼壓碎,把蛋殼按照設計的圖形排好。蛋殼的裂紋可大可小,關鍵是邊緣壹定要對齊。

3、註意色彩的搭配,不同的部位可以用不同顏色的蛋殼粘貼。

衣服上蛋殼的可以用稍大的碎片。還可以用不同顏色的蛋殼鑲在中間。

4、為了使畫面色彩效果更豐富,我們還可以用彩色水筆勾邊,按著蛋殼碎片的形狀上色。用彩色水筆整理畫面,嘴巴處可以用深淺的紅色塗出豐富的層次。

教師多媒體課件展示制作步驟,學生觀看了解,了解制作技巧。

四、學生練習

練習要求:

1、利用點的不同排列規律、疏密變化來表現作品。

2、運用合理的色彩關系使畫面豐富、和諧。

學生可以單獨完成練習,也可以兩人合作完成。

學生分組練習,教師巡視。

五、作業展示

1、學生將完成的作業張貼在展示板上,組內自評互評,選出優勝作品。

2、組間對優勝作品互評。選出作品若幹幅,作者談談創意,感受。

3、教師點評

六、收拾整理,保持環境衛生,布置下節課任務及所需物品。

六年級美術上冊說課稿範文三:基本形體切挖

教學目標:

1.學習在泥做的六面體或圓柱體上進行切挖。

2.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體是由哪些基本形體切挖的。

教學難點:

各個形體的切挖變化及整體的把握。

教學具準備:

師:範圖實例制作材料。

生:蘿蔔橘子蘋果肥皂花泥小刀。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壹、導入階段。

復習幾何形體,回顧圓柱體六面體圓錐體球體等造型: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幾何形體,妳能說出它們的名字嗎?生答師問:我把他們稱為圓柱形六面形圓錐形球形,對不對?為什麽?因為它們都是有長寬高的三度空間的立體實物。(課件幫助學生理解)

妳們在下面的圖片中看到了它們當中誰的身影?(課件)

師:立方體和圓柱體是我們最熟悉的形體之壹,它們看似簡單,可千萬別小瞧了它,我們生活中很多東西小到杯子,大到汽車,不管是造型簡單或者繁雜的,都是從六面體和圓柱體的基本形變化而來的。今天我們學習用單個六面體或圓柱體進行形體切挖的練習。(欣賞課本範圖,講解結構)

二、發展階段。

欣賞課本圖片,加深形體感受,了解草圖畫法。

請大家根據課本範圖嘗試制作壹個凱旋門,留意小結制作方法,師總結。

欣賞具有抽象意味的有特色的建築、日用品等等,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想像。

三、本課練習。

根據草圖,在帶來的材料上進行切挖練習

四、生作業,師巡視輔導。

五、作品展示。

作品擺在展示臺上,生評價,師總結

六、拓展。

紙雖然是壹種平面的材料,但在紙上進行切挖以後,用折卷等方法使它成為立體的形體,也能成為壹件精美的藝術品。大家可以回家嘗試著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