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之旅》講述了壹個叫杜小康的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學,不得不跟父親去放鴨子的故事。生活上的艱苦,使他精神上受到磨礪,意誌變得堅強,從而逐漸成長、成熟起來。
段落層次
這篇小說***分三部分:
壹寫杜小康放鴨的原因。(第壹段)
二寫杜小康及其父親在蘆葦蕩放鴨的過程。(第二段──第二十七段)
三寫杜小康在放鴨時所遭受的磨難,尤其是尋找失散的鴨子給自己帶來的磨難和自己的成長體驗──長大了,堅強了。揭示了文章的主題。(第二十八段──第五十二段)
擴展資料
杜小康這壹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長過程中豐滿起來的。他本是壹個富裕人家的孩子,忽然家庭條件“壹落千丈”,只好失學跟父親去放鴨,這對他是怎樣的打擊呀!由此他的“孤獨之旅”開始了。在他的旅程中,首先是進入“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恐懼和無助,“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麽樣子?”這些問題時刻壓迫著他幼小的心靈。
到了蘆蕩,“看到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湧到天邊時”,“他害怕了”,夜裏“遲遲不能入睡”,大自然使他感到人的渺小與卑微。恐懼過後孤獨又來臨,沒有人交往,生活單調,無比寂寞。即使和父親,也“不知道再說些其他什麽話”,這樣空虛的日子讓他格外想家,然而家是回不去了。後來他和父親習慣了孤獨,既然不能“回避”,也只能習慣了,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於是他面對浩浩蕩蕩的蘆葦,也就“不再”感到“恐慌”了。在壹個暴風雨的夜裏,他和父親奮力追趕驚散的鴨群,當杜小康像大人壹樣地戰勝了風暴,攏住走散的鴨子時,“他哭了起來,但並不是悲哀。
他說不明白自己為什麽想哭。”其實他的哭是委屈的哭,是激動的哭。因為這樣艱辛的生活本不應該由他這樣幼小的心靈和身體承擔的;他承受了這樣的“磨難”,“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所以激動得哭。當他驚喜地發現鴨子下蛋了,興奮地大叫,叫喊聲中有成長的自豪和驕傲。小說的自然環境描寫很出色,為人物成長提供了壹個廣闊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