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讀唐詩 學寫詩 《又呈吳郎》賞析

讀唐詩 學寫詩 《又呈吳郎》賞析

又呈吳郎

杜甫(唐)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壹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註釋:

呈:呈送。

吳郎:杜甫的壹個親戚,輩分比作者小,在此作者卻用了平輩之間的“呈”讓人更易接收。郎是對人的愛稱。

撲:打。任:放任,聽任。

不為:要不是因為。寧有:怎有,哪會有。

恐懼:害怕。指老婦害怕被人看破。轉:轉變態度。親:待人和藹。

即:立即,馬上。防:防備。遠客:這裏指吳郎。

多事:多心,過慮。籬:籬笆。便:就。

甚:太。征求:指賦稅征斂。貧到骨:壹無所有,壹貧如洗。

戎馬:指戰亂。

譯文:

任由西鄰在草堂前打棗,她是壹個沒有飯吃沒有兒子的婦人。

不是因為窮困,怎會有這樣的事情呢?只因怕她恐懼,對她的態度更需和藹。

她立即防著妳雖屬多事,而妳插上稀籬卻又顯得太認真了。

貧困的婦人已對我訴說了因為橫征暴斂,已是壹無所有,我正想到戰亂帶給百姓的災難而悲哀流淚。

賞析:

此詩作於大歷二年(767)秋夔州。時詩人壹位親戚吳郎從忠州搬來夔州,杜甫就將原住的草堂讓給吳郎住。先前杜甫住時任由老婦打棗,而吳郎來後卻插上籬笆防人打棗,杜甫便寫詩勸吳郎不這樣做。因先前給吳郎寫過壹首,故題為“又呈”。

首聯:“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壹婦人。”詩人用樸實的語言簡單清楚地說明了事情的原因,只因先前詩人是任由西鄰打棗的,下半句寫只因她是壹位無兒無食的老婦。“撲”字極為貼切,壹方面是為了音韻的和諧,另壹方面這壹動作極符合婦人的年齡及害怕發現的心理,而“打”字力度要大許多。“任”字體現了詩人的寬厚,仁慈。兩個“無”字連用,聽來親切,如訴家常,而言辭又極為懇切。

頷聯:“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詩人換位思考,站在婦人的立場,娓娓陳述事實,“寧”表反問,表達了否定的語氣,怎會有這樣的事呢?下半句寫詩人對待婦人的態度“親“,希望吳郎也如此。讀到此,只覺得詩人的情感如此細膩,心地如此仁慈,杜甫始終將自己與廣大老百姓放在同壹位置,這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是多麽難得而可貴。

頸聯:“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詩人繼續耐心而委婉地勸解,希望吳郎將疏籬撤除,壹道籬笆,就是壹道心墻。體現了詩人的親民思想。

尾聯:“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詩人最終點明貧到壹無所有的原因,是因為官府的橫征暴斂,最後想到國家戰亂不斷,而淚落衣襟。“貧到骨”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無比痛恨,詩人憂國憂民,淚十有八九為國為民而流。

仇兆鰲在《杜詩詳註》評:“此詩是直寫真情至性,唐人無此格調,然語淡而意厚,藹然仁者痌瘝壹體之心,真得《三百篇》神理者。”

參考書目:《杜甫集》杜甫著 張忠綱解讀 袁行霈 主編

參考網站: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