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這首詩的名稱是《賦得古原草送別》,因詩的上部分描繪草的生長形態被世人熟知,因此又稱作《草》,《草》是本詩的別稱,人教版小學課本中的古詩《草》節選的是該詩前四小句。
2,該詩句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全詩原文如下:
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白話文釋義:草原上的野草長得很旺,每年都會經歷枯萎和繁榮的過程。野火也無法將它燒盡,春風壹吹,它又生長了出來。芳香古老的道路上彌漫,陽光下,翠綠的野草通向那荒涼的城鎮。又送走了親密的好朋友,這離別之情如茂盛的野草,充塞胸懷。
擴展資料
《賦得古原草送別》作於貞元三年(787),作者時年十六。詩是應考的習作。按科場考試規矩,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相類,須繳清題意,起承轉合要分明,對仗要精工,全篇要空靈渾成,方稱得體。束縛如此之嚴,故此體向少佳作。
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它可以看成是壹曲野草頌,進而是生命的頌歌,詩人前四句描寫野草的生長形態,枯榮自然更替,後四句抒發自己對友人的不舍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