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底氣,指基本的信心和力量。財富、學識、家庭背景、專項技能等都能成為妳的底,並產生底氣。有了底氣,就會不畏山高路遙,就會唱出嘹亮的歌聲,就會有生活的方向與動力,就會有了希望……
但底氣需要積澱,也需要正確對待。
請以“底氣”為題,寫壹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文體不限。
寫作指導
要正確審好命意性命題作文題(導語加標題要求的命題作文),就必須認真解讀導語材料。本題也不例外,審題時須仔細品讀導語材料,以此捕捉關鍵信息,把握題意指向,尋找審題突破口,進而促發聯想和想象,產生情感***鳴,激發理性思辨。
從導語材料可以看出“底氣”的基本的含義,產生的本源、作用,以及對待它的正確方式。這些信息,對正確審題立意、選材行文都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必須註意的是,“底氣”不完全等同於“信心”,立意行文時若不註重聯系“底”,而孤立地談“氣”,勢必給人片面、膚淺的感覺。材料中的關鍵句“底氣需要積澱”也暗示了這壹立意指向。
同時,材料還告訴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底氣”,正確地體現“底氣”。換句話說,就是人應該具有什麽樣的“底”,並由此產生什麽樣的“氣”。如,是通過自我奮鬥並經由繼承與發展而產生的厚實的“底”,還是壹味啃著的老人的“底”,抑或是通過投機取巧甚至徇私枉法而獲得的“底”?產生的“氣”是正氣,是霸氣,還是邪氣?等等。如此思考,才能使思維不斷深化,立意趨向深刻,視野越發開闊,聯想愈加豐富……
其實,該題的命制是源於當下的社會現實。“我爸是李剛”代表了現代人尤其是年青人對“底氣”的誤讀,而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繁榮,國人到底應該具有怎樣的“底氣”觀,這正是壹個重要的課題。放眼生活,壹顰壹笑,壹言壹行,無不體現著“底氣”。因此,無論是寫記敘類文章還是議論類文章,都應有事可述,有理可言,有情可抒。
佳作示例1
底 氣
王盈盈
在老師眼裏,她是壹個“差生”。
她的眼睛很大,很漂亮,可是每當有人跟她說話時,她就會低垂著雙眼,目光直視地面。而回答別人的問題時,她也總是結巴無力。平日裏,她總是沈默寡言。
她每天的任務就是渾渾噩噩地坐在教室裏神遊天外。不幸的是,她有我這樣壹個被公認為好學生的同桌。每每老師批評她時,總要加上壹句:“妳看看妳自己,再看看妳的同桌,人家不知比妳強了多少倍!”這時她總會沈默地低下頭,如同茫茫宇宙中的壹粒塵埃,對自己的卑微已然失去了悲哀的情緒。
那是壹個晴朗的午後,溫暖的陽光下我們正進行著壹場考試。中途時她突然偏過頭對我低聲說:“能不能借我壹支鋼筆?”似是哀求我,目光中帶著膽怯。我剛準備遞筆給她,老師突然從講臺上沖到她面前,壹把奪過她的卷子,厲聲呵斥道:“考試作弊倒有本事,平時幹什麽去了!”她瞪大雙眼,眸子裏滿是驚恐與委屈,焦急地解釋道:“我沒有作弊,我只是向她借支筆。”老師根本不相信:“那妳靠她那麽近幹什麽?分明是想偷看人家卷子。妳要借筆可以向我舉手示意啊。”她的臉漲得通紅,壹句話也說不出來。老師得意地說:“承認了吧。這場試妳也不用考了,明天寫壹份壹千字的檢查交給我!”說罷又回到講臺上。她低下頭,默不作聲,長長的睫毛圍起來的只是壹團漆黑,那雙烏黑眸子的深處,掩映著孤獨的悲哀與沈默。
第二天早上我遲到了,到教室時早讀課已接近尾聲,老師什麽也沒有說便讓我坐下了,而她卻因遲到了三分鐘而站在教室後面。下課後我問她有沒有向老師解釋昨天發生的事。她依舊低著頭,輕輕地說沒有。我問她為什麽,她幾乎是以壹種消彌了喜悲的語調說:“我是個差生,沒有妳那樣的底氣。”我不知道我該說些什麽,也不知道我能說些什麽。我對她感到同情和壹絲憐憫,那位老師能否壹視同仁,這些都不重要。真正讓我感到難過的是,她失去了壹樣可貴的東西,壹種讓她覺得自己可以挺著腰板說話的底氣。
後來我寫了壹張卡片給她,上面寫著這樣壹句話:“妳的底氣不是來自於妳在別人心目中的位置,而是來自於妳對自己的認同與敢作敢為。”她看後壹怔,旋即便有晶瑩的淚從眼眶溢出,她擡頭看著我,我第壹次覺得那雙靈動的瞳仁中閃爍著奇異的光彩,如同高懸的北極星,明亮得讓人壹瞬間感到眩目。
這時的窗外,天空壹碧如洗,萬裏無雲。
點評
作者記述了缺乏“底氣”的“她”的故事,從反面闡述底氣的重要性,也揭示出教育中的存在的誤區。從教育與成長的角度行文,情感深沈,引人***鳴,催人反思。“妳的底氣不是來自於妳在別人心目中的位置,而是來自於妳對自己的認同與敢作敢為。”這壹句話新穎深刻,令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