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唐代詩人駱賓王創作的,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別友人時的感受,並借詠史以喻今。前兩句通過詠懷古事,寫出詩人送別友人的地點;後兩句是懷古傷今之辭,抒發了詩人的感慨。全詩寓意深遠,筆調蒼涼。
於易水送人⑴
此地別燕丹⑵,壯士發沖冠⑶。
昔時人已沒⑷,今日水猶寒⑸。[1]
詞句註釋
⑴易水:也稱易河,河流名,位於河北省西部的易縣境內,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為戰國時燕國的南界。燕太子丹送別荊軻的地點。《戰國策·燕策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
⑵此地:原意為這裏,這個地方。這裏指易水岸邊。別燕丹:指的是荊軻作別燕太子丹。
⑶壯士:意氣豪壯而勇敢的人;勇士。這裏指荊軻,戰國衛人,刺客。發沖冠:形容人極端憤怒,因而頭發直立,把帽子都沖起來了。冠:帽子。《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相如 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⑷昔時:往日;從前。《東觀漢記·東平王蒼傳》:“骨肉天性,誠不以遠近親疏,然數見顏色,情重昔時。”人:壹種說法為單指荊軻,另壹種說法為當時在場的人。沒(mò):死,即“歿”字。
⑸水:指易水之水。猶:仍然。[2]
白話譯文
在此地離別了燕太子丹,壯士荊軻憤怒發已沖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經長逝,今天這易水還那樣淒寒。
創作背景編輯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駱賓王以侍禦史職多次上疏諷諫,觸忤武後,不久便被誣下獄。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獄。冬,奔赴幽燕壹帶,側身於軍幕之中,決心報效國家,此詩大約寫於這壹時期。
主要成就:“初唐四傑”之壹;起兵討伐武則天高。宗永徽中,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歷武功、長安主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