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西方酒文化的酒神

西方酒文化的酒神

神話和傳說,反映了古代人民對世界起源、自然現象及社會生活的原始理解和認識。不同的民族文化與這種理解和認識有密切的關系。漢族古代神話和傳說有自己的體系,歐洲的古希臘、羅馬神話也有壹套獨特完整的“神”的譜系。在西方,酒文化和希臘、羅馬神話不可避免地相互影響、相互交融。英語中有關酒文化的壹些詞語也打上了希臘、羅馬神話的烙印,那是漢語無法對應的。例如,希臘神話中的酒神狄奧尼索斯(Dionysus),在羅馬神話中稱巴克斯(Bacchus)。酒被認為是酒神賜予人們的禮物,也是人們豐收的象征。於是每年12月末都要舉行壹次新酒節以慶祝豐收,即酒神節(Dionysia 或Bacchanalia)。酒神信徒們在酒神頌歌的極大鼓舞下,結隊遊蕩,載歌載舞,縱情狂歡,完全墜入忘我之境,人的本性在這裏得到最大的釋放。酒神節變成了狂歡節,從古羅馬、古巴比倫到當今世界各地幾乎都有酒神節的存在。為此,德國哲學家尼采提出了酒神精神,認為希臘人的酒神宴樂含有壹種救世節和神話日的意義,這種獨特的酒神音樂有別於壹般的音樂。只有在希臘人那種拋棄壹切束縛、回歸原始的狀態下,痛極生樂,樂極生悲,美才得以展現,音樂才得以產生,藝術才得以創造。所以相當壹部分歐美文化也體現了古希臘、羅馬文化中的酒神精神。可見,酒和藝術的千絲萬縷聯系,在東西方酒文化中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只不過具體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與酒神相關的英語詞語有很多。Bacchus壹詞可用來通稱酒,a son (priest ) of Bacchus 酒神之子(即為酒鬼) 。Bacchant,bacchic, bacchanalian,dionysiac,bacchae等詞的本義都與酒神或酒神節相關,現各自都有相類似的引申義。Bacchant作形容詞意為狂飲作樂的,作名詞稱狂飲作樂者;bacchic作形容詞指醉的,狂歡狂飲的,但同時也指喧鬧的; bacchanalian作形容詞也指狂飲作樂的,鬧宴的,作名詞時指發酒瘋的人;Bacchae原為酒神的女伴,酒神的女性崇拜者或女祭司,現指參加酒神節狂歡的婦女們。同時,dionysiac意為極度興奮的,狂放的,放蕩的。而英語諺語Bacchus has drowned more than Neptune酒神淹死的比海神多,也就不難理解美酒所造成的禍害勝過大海。

希臘神話中還有壹個森林之神叫薩提兒(Satyr) ,其形狀為半人半羊,喜好縱欲貪飲,代表原始人的自然沖動。英語satyric意為“性好酒色的”,satyri-asis就是男子色情狂。由此證明,酒和色是有壹定關聯的。因而西方很多男人之間都流行著這樣壹種說法Wine,women and song,即都希望能過上“在聲色場所狂飲作樂的壹種無憂無慮的生活”。以上大部分詞語表達多見於文學作品。

相對來說,中國神話傳說中就沒有酒神這壹說,卻有關於酒的發明人壹說,最早提到的釀酒人為儀狄和杜康。後來,“杜康”在漢語中被借用指稱酒。中國文化中沒有酒神這壹說,並不等於漢語中沒有“酒神”這壹詞語。漢語中的“酒神”指酒量大的人, 與神話無關。該詞出自唐朝馮贄的《雲仙雜記·酒神》:“酒席之上,九吐而不減其量者為酒神。”同樣,漢語中的“酒仙”也不是指酒神,而是古時對酷好飲酒的人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