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如下:
壹、匡衡
漢朝時,少年時的匡衡,非常勤奮好學。由於家裏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幹許多活,掙錢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
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壹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
他的鄰居家裏很富有,壹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壹天鼓起勇氣,對鄰居說:“我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妳們家的壹寸之地呢?”
鄰居壹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麽書呢!”匡衡聽後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壹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墻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他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饑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後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二、張海迪
張海迪五歲時就得了硬脊膜外血管病變,此後的十六年間,她先後動過四次大手術,摘除了六塊脊椎板,使她從第二胸椎以下,即占三分之二的軀體失去了知覺。
張海迪以頑強的毅力向命運挑戰,克服種種困難,自學了小學和中學的基本課程,閱讀了壹千多冊政治、文學、醫學、外語等方面的書籍。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於掌握了壹定的醫術,能夠治療壹些常見病和多發病,在十幾年中,為群眾治病達1萬多人次。
三、海倫·凱勒
逆境,從來不是借口,再差的牌也要打出驚嘆的效果。美國女作家海倫凱勒,出生十九個月就成了聾啞人。由此,世界陷入壹片黑暗和寂靜中。對於壹個殘疾人,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學會讀書、寫字、說話,沒有強大的記憶力,簡直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海倫·凱勒沒有向命運屈服,在老師莎莉文的幫助下,用心學習,不屈不撓的韌勁,讓世界震驚。
每天十小時,海倫凱勒從不偷懶從不懈怠,積極求知的熱情高昂,幾十年如壹日。她有個信念:壹定要把自己學的知識記下來,做壹個有用的人!正因如此, 她克服星種種困難,頑強不息地學習,並順利從哈佛大學徳克利夫學院畢業。她邊寫作,邊致力於慈善,不辭勞苦,為世界文化領域,為世界慈善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四、貝多芬
貝多芬自幼跟隨父親學習音樂,很早就顯露出音樂才華,但是家庭的貧困為他帶來很多困擾。少年時代,貝多芬過早地擔當起了生活的重擔,開始操心經濟問題,打算如何掙取每天的面包。
童年的貝多芬是如此的悲慘,青年的貝多芬更是痛苦萬分。二十五歲以後,疾病的惡魔就開始折磨貝多芬了,1796年至1800年間,耳病開始顯現出來。貝多芬感到耳朵日夜作響,他的內心也受到劇烈痛楚的折磨。聽覺越來越衰退,最後他的雙耳完全失聰。
這對於壹位風華正茂,躊躇滿誌的鋼琴家和音樂家來說,聽力的衰退不啻於世界末日。但貝多芬進行了頑強的抗爭,並說出了那句傳頌千古的名言:"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屈服。"
五、範仲淹
範仲淹的家境不好,在他的年紀還是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因為生病去世了。因為家裏面太過貧苦,母親自己壹個人根本沒有實力讓範仲淹活下去,到了最後實在沒有辦法,他的母親改嫁到了壹個姓朱的家庭裏面,隨著母親的改嫁他的姓也改為了朱。
範仲淹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範仲淹依然堅持簡樸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誌。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