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課”; 教學設計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7-270-01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面向學生生活而設計的壹門課程,其目的是給學生壹個開放的空間,讓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內容是包樓萬象的,包括自然、社會、人文生活、科學、藝術等諸多方面。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實施過程中,如何進行綜合課的教學設計,是老師們所面臨的壹個***同的難題,但我認為只要抓住“學生”、“生活”、“實踐”關鍵詞,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壹、以學生為本,設計活動主題
“活動主題”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靈魂,應該如設計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從學生興趣入手設計活動主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成功的向導”。綜合實踐活動課要讓學生產生強烈興趣,就必須營造壹種歡快、愉悅、充滿情趣的活動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自覺自願的參加活動,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有不斷探究、積極參與的內在動力,行動上才會更主動,責任感才會更強;反之,如果學生對主題不感興趣,漠然視之,就不能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也不會在生活中傾註全部心血。因此,綜合實踐的主題應基於學生的需要、興趣和直接經驗來設計,實施相關活動。
2、著眼於學生現實生活設計主題
學生生活於火熱的現實世界和社會實踐中,生活與自然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的主題設計要克服當前基礎教育課程脫離了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傾向,面向自然、面向社會、面向學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經驗,在開放的時空中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增長學生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實際體驗、發展綜合實踐的能力。
以此,作為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個體的學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鮮活的活動主題。
二、以生活為源泉,確定教學內容
綜合實踐活動課沒有現成的教材,如何安排教學內容是許多老師遇到的難題。綜合實踐活動課作為真正提升學生素質的壹門新課程,它的教學目的不在是應試,而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創造精神、科學精神;引導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處、學會做人。它培養的是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創新能力、生存能力。確定教學內容要面向學生未來的生活需要,要從學生生活的源頭去挖掘教學內容。綜合實踐活動課性質也決定了這類課程在確定內容時必須真正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從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中選取那些具有壹定的綜合性、實踐性、現實性的問題和事件、現象來設計課程內容。
1、引導學生學會***處
現在的學生大多數是“唯我獨尊”、“以我為中心”的獨生子女,他們不願意與他人合作,更不懂得尊重他人。這樣的人怎樣在競爭日益激烈的21世紀立足呢?所以,對壹名具有責任感的教師來說,從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根據這壹想法,我從學生的日記中尋找教學資源:教室是大家***同擁有的公***場所,每個人都應該自覺遵守公***秩序。自己的行為應該以不傷害他人的利益為前提,在與人***處的過程中要學會尊重別人從而獲得別人的尊重,這就是合作精神。
2、引導學生學會做事
針對現在的學生存在動手能力弱的特點,從學生與社會的角度,我確定以基本勞動技能訓練為主要內容開展系列活動課,如《剪紙蝴蝶》、《縫制布藝》、《彩色拉花》。
三、以活動為綱,選擇實施途徑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以學生活動為基本特征的課,教學設計的壹般程序是:為學生創設提出問題的情景和素材→引導學生分析材料提出問題→指導學生設計活動方案→安排學生進行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將活動成果進行拓展實踐。
1、引動學生在勞動中得到實踐
勞動是壹門重在實踐的技術性課程。傳統的勞動教學因場地、器材緊張,或無學生勞動實驗基地而常常忽視或無法讓學生動手實踐,知識面對書本學習,學生所接受的只是書本上的勞動知識,卻無力面對真正的勞動。創建學生勞動實踐基地便成了解決這壹問題的首要出路。我校除在學校建有專門的勞技室外,還與學校附近的農村協商,開辟了學生校外勞動基地。使知識教育與技能教育真正協調發展起來。
2、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實踐
社會是個大舞臺,更是壹本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活教材,他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活生生的現實,也為孩子們的活動貢獻出了比較科學更詳盡、更感性、更生動、更富有人情味的環境。社會課程反映的是社會事物和社會現象,他本來就來源於社會。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課”作為體現未來教育思想的壹個代表課程,他給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具有廣博的知識背景,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和手段和開放、民主、規範的教育管理思想。這樣才能上好綜合實踐活動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