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師德觀的主要內涵
1.“捧著壹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
忠誠教育事業,勇於為教育事業獻身,是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的核心內容,也是教師職業感情、職業行為的基礎。陶行知先生把這種獻身精神稱為“教育的命脈”。他說:“教育者應當知道教育是無名無利且沒有尊榮的事,教育者所得到的機會,純系服務的機會,貢獻的機會,而無絲毫名利尊榮之可言。”“捧著壹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也是他壹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2.“人民第壹”、“愛滿天下”的愛心精神
陶行知先生壹生奉行的格言是“愛滿天下”。他把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切之愛化為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將自己的赤子之心奉獻給人民。針對當時中國少數統治者壟斷教育,人們無權利無機會接受教育的不合理現實,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的途徑應是廣開門路,面向廣大勞苦大眾,讓全社會所有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正因為如此,他壹生最大願望就是“知識化成甘霖,使大地處處受到潤澤;知識化成太陽,使所有民眾都得到照耀”。
3.“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陶行知先生壹生追求真理,也教育人們去追求真理,做“真人”。在主持育才學校工作時,他要求教師要“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實際上也是他育人目標的高度概括。他所倡導的“真人”主要應具備下列條件:第壹,追求真理,講真話,為真理而獻身;第二,做來自於人民而又服務於人民的“人中人”,而不是做騎在人民頭上的官僚或精神貴族;第三,做有理想、有責任心、有信仰心的人;第四,做立誌改革,敢於開辟、試驗和創造的人;第五,做思想品德、文化科學、健康衛生、勞動美育和諧發展的人。陶行知先生還強調“真人”的塑造離不開社會實踐和生活,也有賴於真教師的培養。他從生活教育理論出發對真正的好教師提出了獨特見解,認為合格的教師應該具有虛心、寬容、與學生***甘苦、向民眾學習、跟小孩學習等方面的素質和情操。師生之間應建立起壹種同甘***苦的關系,這種關系不僅體現在生活上,而且要貫徹到學校生活的所有方面,特別是教學上。真正的好教師的責任是教學生學,使學生樂意學,而且要做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4.“敢入未開化的邊疆,敢探未發現的新理”的創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創造宣言》《育才創造年計劃大綱》《創造的兒子》等教育論著中提出“創造教育”的思想。在他看來,“做的最高境界是創造”,“行動是中國教育的開始,創造是中國教育的完成”,這是生活教育全部的出發點與歸宿點。可以說,創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與實踐的根本特色。陶行知既反對教師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也反對學生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在批判舊教育的同時,他明確指出:“教育不能創造什麽,但它能啟發解放兒童創造力,以從事於創造工作。”他發出了“敲碎兒童的地獄,創造兒童的樂園”的呼籲。。
“以教人者教己”是陶行知先生的壹句名言。他認為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師首先要有創造精神,要做第壹流的教育家,要“敢探未發現的新理,即是創造精神;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即是開辟精神。創造時,目光要深;開辟時,目光要遠。”而且,做先生的最大快樂,就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學習崇拜的學生,說準確點,就是先生在創造學生的同時也為學生所創造。這種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思想,正是陶行知作為壹位人民教育家的廣闊胸懷和深遠目光的體現,也是他熱愛學生、為國育才的崇高思想境界的體現。
5.“***學,***事,***修養”的和諧精神
和諧是師德的壹個重要內容。陶行知先生對當時社會上文人相輕的舊傳統和嫉妒型的人際關系深惡痛絕。他強調教師之間要和睦相處,同心協力。在他看來,壹個學校的教師之間只有團結協作,“***學,***事,***修養”,才能培養出真善美的真人。他又十分重視師生之間的合作,要求做到“謙遜豁達,協作合群”。他說:“教師對學生,學生對教師,教師對教師,學生對學生,精神都要融合,都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壹校之中,人與人的隔閡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如此,才能形成師生***甘苦、***生活、***造校風、***守校規的和諧氣氛,而師生間“***學,***事,***修養”的方法,則是壹種真正的教育。
6.“活到老,學到老,教到老,做到老”的好學精神
陶行知先生經常用於自勉的格言是“活到老,學到老,教到老,做到老”。他針對當時教育界的通病,即教師將自己從前所學的知識照搬販賣給學生,明確指出:“我們做教師的人,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因為好的學生往往在學問和修養上願意和教師進行賽跑,這就迫使教師不能有絲毫的懈怠和放松,而是要不斷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學生的前頭,這也是師道可敬之處。同時,勤奮好學的教師也能給學生以表率模範作用。他諄諄告誡教師:“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學好,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陶行知先生還強調教師不但要勤奮好學,而且要拜人民為師,要向學生、兒童學習,為此他專門寫了壹首詩:“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教人民進步者,拜人民為師。”這就給教師指明了學習的途徑與方向。
7.“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自律精神
陶行知先生壹貫主張“教師應當以身作則”,“教人者,必須教己”,“要人敬的必先自敬”。他要求教師要能自律,要“各人壹舉壹動,壹言壹行,都要修養到不愧為人師的地步”。“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身***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學;要學生守的規矩,教職員躬親***守。”在此基礎上,他要求:“凡要求學生做的,自己首先應當做到;凡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教師要嚴於律己,身體力行,言行壹致,表裏如壹。”陶行知先生這種“以身作則”“自化化人”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直觀性、模仿性原則。陶行知先生從教的壹生,就是“以身作則”“自化化人”的壹生,其壹生不愧為“萬世師表”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