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科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範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有時會突發壹些不在預期的事故,為了避免事情更糟,通常需要提前準備好壹份應急預案。那麽應當如何編制應急預案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檢驗科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檢驗科突發事件應急預案1
為了有效預防實驗室汙染,有效應對實驗室突發汙染事件,保證實驗結果的科學準確,保障實驗工作人員的健康、生命財產安全,防止實驗室汙染對周圍環境造成嚴重汙染,加強檢驗工作的質量控制和實驗室的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和國安全生產法》、《環境保護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和《國家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預案》等有關法律法規,特制定本預案,確保壹旦發生實驗室汙染事件及安全事故時,能及時、規範、科學、迅速有效地控制。
壹、適用範圍
本預案適用於檢驗科發生的、與實驗室安全相關的、危害科室工作人員健康以及社會公眾健康和社會穩定的所有事件。主要包括:
1.有毒有害化學試劑的實驗室汙染事件;
2.工作人員受到實驗室內有毒有害化學試劑的侵害;
3.有毒有害化學試劑被泄漏出實驗室事件。
4.由於停電、火災等不可預測因素所引起的實驗室其他汙染事件。
當出現以上適用範圍中的任意情況,啟動本預案。
二、應急管理小組
有危險品安全事件應急管理小組,科主任任組長,制定實驗室安全防護指導方針,規劃對實驗室的硬件建設、組織實施科學管理。在實驗室化學危險品安全事件發生時,決策指揮,調動人員,全面部署。發生突發事件後應急處理小組全體成員,應立即按實驗室汙染突發事件處理的技術規範,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件、調查原因,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三、預防措施
1.加強實驗室標準化建設,對實驗室設備的配置、個人防護和實驗室安全行為應按《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做出明確規定。
2.建立有毒有害化學試劑專庫,對於劇毒化學品建立嚴格的監督管理制度。
3.增強安全意識,合理完善實驗室安全的各項規章制度,消除安全隱患。實驗室工作人員應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和技術規範開展工作。
4.提高警惕,加強安全保衛,防止不法之徒盜竊有毒有害化學試劑,用於對人群進行化學恐怖攻擊,對公眾健康產生嚴重損害,影響社會穩定。
5.建立有效的預警機制,為各種有毒有害化學試劑建立檔案和使用紀錄,填寫準確。每次使用後及時登記,發現遺失或被盜,立即報告(見處理程序)。
2.建立檢驗科工作人員健康檔案,定期體檢。發現與實驗室安全事故有關的人員傷害應立即報告。
3.定期開展自查,及時發現安全隱患,發出預警通報。
四、應急控制措施
1. 對實驗室安全事件綜合評估
1.1 流行病學調查包括事件發生的原因、接觸人員的發病情況、引起疾病流行的可能因素等。
1.2 對汙染的物品、區域、侵害的人員進行采樣和檢測,以確定事件的性質與危害。
1.3對汙染區及其周圍的地區進行衛生監測。對於有毒有害化學品、放射源的丟失或被盜事件,應監測生活資源受汙染範圍和嚴重程度,現場調查和取證人員應采取適宜的防護措施。
2. 現場控制措施
2.1 根據實驗室安全事件發生的規模、危害的程度,可能波及的範圍,封閉或封鎖相關實驗室或實驗區。
2.2 對於受到實驗室安全事件影響的病人實行就地報告,通過“綠色通道”送至實驗室人員感染救治點。對於事件中的高暴露人群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預防性服藥、留檢、醫學觀察或隔離。在可能波及的範圍內,開展疑似病例的搜索,開展傳染源、傳播途徑及暴露因素的調查。
3.對於查明的有毒有害化學品汙染的物品要對其進行封存和銷毀,緊急封閉公***飲用水源等公眾***用設施。
4.對受到汙染實驗室等所有場所、物品等進行消毒處理,具體方法參照《消毒技術規範》。
5.樣本、菌(毒)種在運輸、儲存中被盜、被搶、丟失、泄漏的,承運單位、護送人、保藏機構應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並在2小時內分別向承運單位的主管部門、單位的主管部門報告。出現大量或毒性極大的有毒有害化學試劑丟失、並有跡象出現嚴重危害公眾健康事件時,應立即上報有關部門,必要進行人員疏散。
3. 追蹤監測
追蹤事件可能波及的地區的高暴露人群,開展主動監測工作,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4. 上報與部門協調
及時上報,報告程序按照《中華人民***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的有關規定。對於有毒有害化學試劑丟失的事件,立即上報公安部門,並與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盡快查明下落。對於受到侵害事件的實驗室人員,積極與醫療部門協調,提供有關資料,盡早確診,盡早治療,把危害降低到最小。
五、應急處理程序
1. 壹般性汙染應急處置措施
1.1 如果實驗室發生有毒、有害物質潑濺在工作人員皮膚或衣物上,立即用自來水沖洗,再根據毒物的性質采取相應的有效處理措施。
1.2 如果實驗室發生有毒、有害物質潑濺或泄漏在工作臺面或地面,先用抹布或拖布擦拭,然後用清水沖洗或時用中和試劑進行中和後用清水沖洗。
1.3 如果實驗室發生有毒氣體泄漏,應立啟動排氣裝置將有毒氣體排出,同時開門窗使新鮮空氣進行實驗室。如果發生吸入毒氣,造成中毒應立即搶救,將中毒者移至空氣良好處使之能呼吸新鮮空氣。
1.4 經口中毒者,要立即刺激催吐,反復洗胃,洗胃時要註意吸附、微酸和微堿中和、水溶性和脂溶性以及保護胃黏膜的原則。
1.5 微生物感染性標本,菌種,菌種保存液泄漏時,先用吸濕材料吸幹,在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劑覆蓋1小時以上後,再按常規清潔。
2、嚴重性汙染應急處置措施。
按照《中國公***衛生突發事件調查處理》第二章第四節急性化學性傷害調查處理的方法進行處置。
六、保障措施
1.技術保障:加強科學研究,提高科技含金量,強化實驗室規範化建設。
2.人員培訓:加強對涉及實驗室安全的監測與預警、疫情分析評估、流行病學調查、消毒隔離技術等方面的業務培訓。加強實驗室工作人員在法制化管理和法律責任方面的培訓。
3.監督檢查:實驗室要定期自查,建立實驗室檢查制度。
4.應急演練:應急演練工作每兩年不少於1次。演練工作應根據性質的不同分類進行。
檢驗科突發事件應急預案2為了加強對檢驗科科醫療廢物的管理,防止醫療廢棄物意外泄露後造成的環境汙染、人員傷亡以及疾病的發生和傳播,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維護正常的醫療廢物管理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和國固體廢物汙染防治法》、《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突發公***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突發公***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結合我院實際,制定本方案。
壹、成立領導小組
組長:醫院有關負責人
成員:後勤服務中心、醫院感染管科、護理部、醫政辦等部門領導(科主任、護士長),藥學部主任、放射科主任、檢驗科主任、病理科主任、醫療廢物收集管理員。
領導小組負責對事故處理的組織、指揮和協調工作;確定流失、泄露、擴散醫療廢物的`類別、數量、發生時間、影響範圍及嚴重程度;盡可能減少對病人、醫務人員、其它現場人員及環境的影響。
二、成立應急工作小組
領導小組下設4個分組對發生醫療廢物泄露、擴散的現場進行處理
1、搶救組:由門診及住院部醫務人員組成,負責將現場受傷人員進行搶救及轉運。
2、現場處理組:由相關負責人對泄露現場進行消毒處理工作。
3、專家評估組:由醫院專家組成,負責對泄露現場和傷亡人員病情進行評估。
4、後勤保障組:由財務科及後勤人員組成,負責應急處理所需的個人防護用品、消毒器械的采購和日常維護工作。
三、應急處理工作要求及措施
當發生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時,應按照以下要求及時采取緊急處理措施。
1、確定流失、泄露、擴散的醫療廢物的類別、數量、發生時間、影響範圍及嚴重程度。
2、組織有關人員盡快按照應急預案,對發生醫療廢物泄露、擴散的現場進行處理;臨時放置警示牌,固體物品應立即收集到黃色醫療廢物包裝袋內。
3、當受到明顯汙染時,先用吸濕材料去除可見汙物,然後用1000-2000m幾L含氯消毒劑進行消毒,應當盡可能減少對患者、醫務人員、其它現場人員及環境的影響。
4、采取適當的安全處置措施,對泄漏及受汙染的區域、物品進行消毒或者其他無害化處理,必要時封鎖汙染區域,以防擴大汙染。
5、對感染性廢物汙染區域進行消毒時,消毒工作從汙染最輕區域向汙染最嚴重區域進行,對可能被汙染的所有使用過的工具也應當進行消毒。
6、工作人員應當做好衛生安全防護後進行工作。處理工作結束後,應對事件的起因進行調查,並采取有效的防範措施、預防類似事件發生。
四、措施安全、消毒規範、防護嚴密
1、采取適當的安全處置措施,對泄漏物及受汙染的區域、物品進行消毒或其他無化處置,汙染或可疑汙染處永1000200m幾含氯消毒劑噴灑消毒,停留30分鐘後再做處理。必要時封鎖汙染區域,以防擴大汙染。
2、對感染性廢物汙染區域進行消毒時,消毒工作從汙染最輕區域向汙染最嚴重區域進行,對可能被汙染的所有使用過的工具用200嗎g幾L含氯消毒劑噴灑消毒。
3、工作人員應當做好個人防護工作,戴口罩、帽子和手套,進行工作時應避免用汙染的手套接觸其他物品,以避免汙染環境。
五、應急報告機制
1、發生醫療廢物流失、泄露、擴散和意外事故後,應在48小時內向市衛生局和環保局報告。
2、發生因醫療廢物管理不當導致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健康損害、需要對致病人員提供醫療救護和現場救援時,在24小時內向市衛生局和環保局報告。
3、調查處理工作結束後,及時將處理結果報告給衛生局和環保局。
六、其他應急處理措施
當發生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不能按時收運醫療廢物超過國家規定時限時。應做到以下幾點:
1、立即與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聯系,查明情況,並書面上報環保、衛生部門。
2、對暫存場所超期存放的醫療廢物要使用國家規定的容器存放,確保安全。
3、立即上報醫院相關部門,組織人員對超期存放的醫療廢物定期進行消毒,並建立消毒記錄。
4、杜絕醫療廢物露天存放,做好“三防”工作。
5、由醫院安排專人24小時值守,防止醫療廢物流失,並做好值班記錄。
6、執行日報告制度。
7、發生職業暴露事件後,嚴格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處置。
七、調查起因、防患於未。
八、責任追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