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穆桂英所在的朝代的皇帝

穆桂英所在的朝代的皇帝

穆桂英所在的朝代是北宋,北宋有9個皇帝,分別是趙匡胤、趙光義、趙恒、趙禎、趙曙、趙頊、趙煦、趙佶、趙桓。

1、趙匡胤

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 ,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壹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壹。

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

2、趙光義

趙光義(939年-997年),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

趙光義即位後,繼續進行統壹事業,鼓勵墾荒,發展農業生產,擴大科舉取士規模,編纂大型類書,設考課院、審官院。

加強對官員的考察與選拔,進壹步限制節度使權力,力圖改變武人當政的局面,確立文官政治。這些措施順應了歷史潮流,為宋朝的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3、趙恒

宋真宗趙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第三子,母親為元德皇後李氏。初名趙德昌,後改趙元休、趙元侃。

趙恒體恤民情,深知民間疾苦,在位期間,每逢民間有大災大難或者百姓流離失所時,就減免百姓的稅租,讓百姓得以存活,渡過難關。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年間以後,趙恒壹再熱衷“祥瑞”粉飾太平,對朝政興革卻無所用心,聽任王欽若、丁謂等“五鬼”參與朝政。

他晚年更是神魂顛倒,甚至滿口胡話,進入了迷狂狀態,朝政大事多由皇後劉氏決斷。?

天禧二年(1018年)中秋節,趙恒下詔冊立八歲的趙受益為皇太子,改名為趙禎(即宋仁宗)。

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十九日(3月23日),趙恒於延慶殿駕崩,享年五十五歲,在位***二十五年。群臣為其上謚號為文明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十月十三日,葬於永定陵;二十三日,附祭太廟。

4、趙禎

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即宋仁宗,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趙恒第六子,母為李宸妃。

趙禎針對宋中期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並及冗官、冗兵、冗費現象,於慶歷三年(1043年)任用範仲淹等開展“慶歷新政”。

趙禎執政時期,由於長期的和平,宋朝經濟快速發展。天聖元年(1023年),設益州交子務,正式發行交子。

5、趙曙

趙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即宋英宗(1063年5月壹1067年1月在位),原名趙宗實,後改名趙曙,宋朝第五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曾孫,商王趙元份之孫,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宋仁宗趙禎養子。

趙曙繼續任用仁宗時的改革派重臣韓琦、歐陽修、富弼等人。鑒於仁宗以來的弊政,趙曙向執政宰輔們提出了裁救積弊的問題,征求大臣們的意見。

還下詔將各品級官員的轉遷年限加以延長,在壹定程度上緩解了“冗官”現象給朝廷財政造成的壓力。為廣納人才、為國選賢,趙曙命宰執大臣推薦才行之士以充館職。

6、趙頊

宋神宗趙頊(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初名趙仲針,宋英宗趙曙長子,生母宣仁聖烈高皇後,北宋第六位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

元豐元年(1078年),神宗親自主持改制,希望在保持新法既得成果的基礎上,在某些方面使改革有所推進。他繞開容易引起爭論的理財問題,而把註意力放在整頓冗官和強化軍兵保甲問題上。

冗官冗費是宋朝官僚政治的毒瘤,宋初,太祖、太宗二朝為了加強皇權,廣授官職以分宰相和省、部、寺、監之權,授官制度復雜,有官、職、差遣之分,造成機構重疊,閑官冗費等弊端。

元豐三年(1080年)八月,神宗正式啟動官制改革,他首先從積弊最深的差遣制度入手,詔令撤銷只領空名的官職,原作為虛職的省、部、寺、監各官皆實際任事。

並采用舊文散官的名稱編成官階,作為官員俸祿及升降的品階標準。元豐五年(1082年),以《唐六典》為藍本,頒行三省、樞密、六部新官制。

元豐年間中央官制的改革,雖然局限性很大,但表現了神宗維持新政,繼續改革的心願,在壹定程度上改變了宋初以來混亂的官僚體制,奠定了北宋後期和南宋中央官制的基本構架。

7、趙煦

宋哲宗趙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原名趙傭,宋朝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趙頊第六子,母親為欽成皇後朱氏。

元祐八年(1093年),趙煦開始親政。趙煦親政後,下令紹述並實施元豐新法,罷舊黨宰相範純仁、呂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黨。在軍事上重啟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區,並發動兩次平夏城之戰,使西夏臣服。

元符三年(1100年),趙煦病逝,年僅二十四歲,在位十五年。謚號憲元顯德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廟號哲宗,葬於永泰陵。

8、趙佶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書畫家。宋神宗第十壹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

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後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

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年)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

9、趙桓

趙桓(1100年―1156年),即宋欽宗(1126年—1127年),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趙佶長子,宋高宗趙構異母兄,母顯恭皇後王氏。在位1年零2個月。

趙桓生於元符三年(1100年),初名趙亶,封韓國公,次年六月晉爵京兆郡王,大觀二年(1108年)晉爵定王,政和五年(1115年)立為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拜開封牧,不久受宋徽宗禪讓登基,改元靖康。

欽宗與宋徽宗聽信奸臣讒言,罷免了李綱,金兵圍攻汴京,卻無力抵抗。靖康之變時被金人俘虜北去。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駕崩於燕京,終年57歲,謚號恭文順德仁孝皇帝,葬於永獻陵。

百度百科——穆桂英

百度百科——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