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年級生物上冊教案模板
1.教學過程設計思路:
實物導入設疑啟動引出題
觀察沼蝦、河蟹、園蛛、蜈蚣識記其形態結構的特點,
列表歸納比較
展示蝗蟲、沼蝦、園蛛、蜈蚣的掛圖,歸納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
舉例說明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2.教學過程說明:
(1)導言的設計。
表揚上節學生制作的昆蟲標本,不但種類全、而且質量好。請學生觀察通過實物投影(投影儀)展示出的沼蝦、河蟹、園蛛、蜈蚣的活體標本(投影片)或掛圖。問:這些動物也是昆蟲嗎?不是,這些是其他節肢動物。這樣就把本開頭前幾幅圖移到此處講解,既節省了第壹節的時間。又解決了本節的導言。
(2)關於沼蝦、河蟹、園蛛、蜈蚣的形態結構特點,根據蝗蟲內容,讓學生自己設計壹個表格。教師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指導,邊歸納。每個動物的各部分的形態結構特點,然後教師再比較每個動物各部分的結構的不同點。最後再找出它們的***同點,出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這樣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特性到***性,再由***性判斷特性。同時教會壹種學習方法,教師做學法指導,教會學法比傳授知識更重要,“會學”比“學會”更有價值。
關於沼蝦的教學,對於生活在城市的學生往往感到和自己平時吃到的蝦不壹樣,因為平時吃到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對蝦,而沼蝦(青蝦)是生活在淡水中的,這壹點要向學生講清楚。教師在實物投影上出示沼蝦的活體或標本或者用沼蝦的掛圖,在大屏幕上出示觀察提綱:沼蝦的身體分幾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結構特點?沼蝦生活在水中,壹般它應該用什麽呼吸?怎樣才能找到它的呼吸器官?雌沼蝦的卵直接產在水裏嗎?學生觀察實驗桌上的沼蝦,回答以上問題,同時教師在實物投影上指導,師生***同完成板書上的表格。關於蟹的教學,用河蟹、海蟹都可以,城市和農村的都有感性認識,只用壹只蟹在實物投影上演示即可,但應說明是河蟹還是海蟹。
關於園蛛的教學,可以指導學生在采集園蛛標本時,註意留心觀察園蛛吐絲、結網和捕食昆蟲的情況,並寫出觀察報告,在堂上匯報自己的觀察報告,不當之處,教師應給予糾正。通過匯報,教師問:蜘蛛都結網嗎?蜘蛛很像昆蟲,但它是昆蟲嗎?教師在實物投影上出示活的園蛛,弄清園蛛的形態結構,師生歸納完成板書表格,重點講解園蛛的紡績器的結構,園蛛是怎樣結網捕蟲的?對農業生產有什麽益處?教師可以讓進行下列計算:有人統計每666.7平方米(即1畝)稻田內約有蜘蛛3萬至8萬只,如果按每個蜘蛛每天消滅5~8只農業害蟲計算,那麽每666.7平方米稻田的蜘蛛每天大約能消滅多少只農業害蟲?由此可見蜘蛛可以防治農業害蟲,減少農藥對環境的汙染,這就是防治的意義。上確有其人——威靈頓將軍,由於連打敗仗躺在茅草屋內很沮喪,看到蜘蛛壹次又壹次的結網,從失敗到成功,自己終於很受啟發振作起,打了壹次大勝仗。也可以把這段小安排在講解園蛛時作為導言。這樣可以吸引的註意力,培養學習學的興趣。同時讓對蜘蛛比較感興趣,有很多關於蜘蛛的趣聞,可以後閱讀。
關於蜈蚣的教學,教師出示蜈蚣的標本和觀察提綱,師生整合,完成板書表格。教師引導比較壹下,每種動物的每壹個部分有什麽不同點,並用彩色粉筆畫出不同點。把蝗蟲、沼蝦、園蛛、蜈蚣的活體在實物投影儀上同時展示出(或者把四種代表動物的掛圖展示出),摸壹摸標本,它們的身體表面有什麽?看壹看,它們的身體是否都分部?身體是否由體節構成的?足和觸角是不是分節的?想壹想;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是什麽?完成板書。
最後讓學生討論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節肢動物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使認識到節肢動物是自然界中的動物類群,與人類的關系密切)在維持生態平衡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了解節肢動物,合理地利用節肢動物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服務是我們學習本內容的最終目的。
2.高二年級生物上冊教案模板
壹、教材分析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這部分內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冊第八章《生物與環境》第三節《生態系統》的核心內容。在教學中,本節知識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知識和第三章《新陳代謝》的知識聯系密切,又直接關系到《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學習,學科內綜合性強,理論聯系實際緊密,需要提高靈活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和識圖解圖能力。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和考綱的具體要求,結合學生知識水平,擬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1)了解生態系統中能量的來源、流動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動的特點
(3)應用食物鏈中各營養級能量傳遞進行計算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識圖解圖能力、觀察和分析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等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物質運動和物質普遍聯系的辯證觀點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2、教學難點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相關知識的計算
3、重難點的突破
利用多媒體課件為手段,借助於其形象、直觀、動態等多種功能使知識結構壹目了然,來突出重點。再通過經典例題跟進、教師詳解、學生分析來強化知識,突破難點
四、教學方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在課前制定有針對性的復習目標,並要求學生提前復習,教師加以檢查落實。授課中以多媒體為輔助手段,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等各種教學方法。通過對近幾年與本部分內容相關的高考題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題中如何確立關鍵詞、關鍵點及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及技巧的講解,使學生對本節知識有個系統的認識並加以掌握。
3.高二年級生物上冊教案模板
壹、教學目標:
知識:
簡述ATP的化學組成和特點
寫出ATP的分子簡式
解釋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
ATP化學組成的特點及其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ATP和ADP的相互轉化。
三、教學用具:
PPT幻燈片
四、課前準備:
讓學生到藥店了解ATP藥品的性狀、功效。
五、教學過程:
(壹)引入、問題探討
提出問題:前面學習過的能源物質有那些?這些能源物質被細胞分解後,以什麽形式提供為細胞提供能量呢?
問題探討:螢火蟲發光的生物學意義是什麽?螢火蟲為什麽能發光?壹個關於ATP讓螢火蟲尾部重新發光的例子。引出ATP是直接能量物質。
回答問題(如糖類、葡萄糖、脂肪)
(二)ATP分子簡介以及ATP和ADP的轉化
展示ATP的分子結構式,講授ATP的分子簡式的寫法和含義。磷酸鍵水解放出的能量水平。
由ATP脫去最遠離A的磷酸放出能量引入,講述ADP可以和Pi結合,吸收能量,形成ATP的過程。用幻燈片或板書輔助。
4.高二年級生物上冊教案模板
壹、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制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能夠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制作的臨時裝片,認識並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動手操作、分組實驗以及小組學習交流等方式,掌握用顯微鏡觀察裝片的技能以及植物細胞的相關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對於生物學科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制作臨時裝片,歸納植物細胞結構。
教學難點以膽大心細的心態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練習使用顯微鏡觀察並辨別植物細胞的結構。
三、教法學法
啟發法、講授法、實驗法
四、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自願準備感興趣可觀察的植物材料,如:洋蔥、成熟的番茄、黃瓜、西瓜、蘋果等。鑷子、刀片、滴管、紗布、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等。
五、教學過程
環節壹: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邀請學生展示各自準備的生物材料,並且對於材料做以適當的說明從而激發他們的研究興趣和探究XX。
其次請學生使用顯微鏡,並請有關學生糾正其中容易出錯或者操作註意要點。從而復習、鞏固上節課學習內容,為本節課做鋪墊。最後,教師通過顯微鏡的使用與再次的學習,由顯微鏡的用途引出本節課的學習。
環節二:自主探究,新課教學:
由顯微鏡的用途,提出問題:學會操作顯微鏡是為了利用它看到微觀生命世界,那麽是否可以直接把壹個洋蔥或者黃瓜放到顯微鏡下,就能看到起內部結構呢?引發學生思考。最終引出用顯微鏡觀察材料需要做哪些前期準備以及材料的特點。其次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展示各種不同玻片的標片,讓學生更加了解到制作標片的必要和基本形式。
由教師介紹制片所需要的壹些材料用途和用法,簡單介紹壹下在制片過程中牽涉到的壹些陌生的名詞和過程。在學生大致了解制片基本的壹些知識基礎上,提出壹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並觀察老師制片,以及選擇壹兩名學生跟隨著操作,同時,隨時依據所提出的問題,適時的停頓,壹壹對疑惑加以解決。所提問題依次是:
①擦拭載玻片和蓋玻片的目的?若擦拭不凈,後果如何?
②滴清水的量如何掌握?水量過多過少對實驗有何影響?
③取材的部位、方法、大小?
④蓋蓋玻片的方法、原因(即目的或避免出現的不利影響)
⑤滴染色劑的位置、數量?
⑥吸引染液的方法?最後,組織學生開始自主來制作臨時裝片,對於剛學習的方法加以及時鞏固,老師則在其中不斷巡視加以指導糾正。
在學生學會制備臨時裝片之後,組織學生用顯微鏡來初步觀察壹下自己所制備的玻片的效果。同時,老師通過細胞結構的彩色掛圖、模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細胞的結構。在此基礎上,老師先給學生以標準的玻片,組織學生通過顯微鏡來觀察植物細胞的各個結構,學會辨別各個細胞以及其結構上的特點。同時,邀請學生通過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各個細胞結構的特點,其他學生補充,最後老師總結。在觀察了多種植物細胞的臨時裝片後,討論、歸納、總結出植物細胞***同具有的主要結構,體會細胞的整體性。並適當聯系日常生活實際,感知細胞液裏含有的物質。最後要求學生根據自己觀察到的物像,跟隨老師的講解和示範,繪圖。註意把握繪圖要領。同時,作為教師則通過邊講解生物圖的畫法和註意事項,邊在黑板上畫板圖示範。
組織學生觀察自己制作的玻片,檢查制片效果,以及是否能找出相關的細胞結構。分析制片過程中的不足和以後需要註意的地方。
環節三:鞏固提高,小節作業:
組織學生集中討論課後的練習題,也可在制片、觀察過程中留意各種情況的出現,及時思考、嘗試處理,再討論交流,總結。
5.高二年級生物上冊教案模板
壹、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主要講述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對酶的本質和特性作了重點介紹。本章本節課內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難點內容。自然界中的壹切生命現象皆與酶的活動有關。在本章節中通過探索驗證酶的特性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建立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研究精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說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特性。
(2)進行有關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
2.能力目標
(1)通過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探究的虛擬實驗活動,使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2)通過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與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酶的生物活性及其特性的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崇尚科學的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培養學生知難而進、鍥而不舍的頑強的意誌品質和勇於探索未知世界、勇於創新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酶的作用、本質和特性
2.教學難點
酶的特性探究、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
四、媒體運用
本課使用的媒體主要為電腦投影和實驗室儀器。本課的重難點都在於如何使學生掌握實驗的原理,實驗的操作過程。由於人的認知規律是由感性到理性的,所以本課插入了大量的圖片,圖表和實驗過程的動畫軟件。酶的第壹個特性使用動畫直觀的顯示實驗過程,引導學生解決實驗中的問題。而第二個特性則應用了模擬實驗過程的方法,放手讓學生在第壹個實驗的理論基礎上自己設計實驗過程和進行實驗軟件操作。通過小組討論,全班參與實驗操作的評價等方法,讓學生加深對實驗過程的了解,學以致用。第三個特性則讓學生在第壹、第二個實驗的基礎上自行在實驗室進行實驗的設計和操作,並得出相應的實驗結果和實驗結論。
五、教學方法和手段
(1)探究式教學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主動參與酶的特性的討論探究活動,親身體會科學發現過程,領悟科學研究方法。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利用多媒體技術,把酶的特性探究實驗演示出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系統的知識結構。
(3)模擬實驗操作法:學生利用計算機,進行模擬的實驗操作過程,把本小組設計的實驗方案通過計算機呈現,並對結果進行分析。
六、具體的教學過程
(1)引導探究:酶和無機的催化劑相比有什麽特殊之處?(2min)
(2)觀看實驗動畫,回憶實驗內容: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的催化效率(2min)
(3)學生分組討論
a.為什麽實驗中要選用新鮮的肝臟?
b.為什麽要把肝臟研磨碎?
c.實驗中加入對比組會否更好?如果會,應如何設置對比組?(8min)
教師註意引導學生想到“酶具有生物活性”這壹概念,並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嘗試設計對比實驗組,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理解實驗的方法及設計過程是多樣的。
(4)提出問題:既然實驗的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請同學們思考:如何運用以下的實驗材料及器材驗證酶的專壹性?(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3min)
(5)小組對實驗設計方案的討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25min)
a.研究目的
b.作出假設
c.實驗過程:實驗器材選取、實驗步驟、現象的觀察與分析、結論
d.表達與交流(討論組的小組長上臺發言,接受其他小組同學的.提問;進行實驗方案的修改,選出代表進行模擬實驗操作。)
教師對小組的探究討論活動給予鼓勵評價,接著引導學生繼續深入探討:小組代表的操作使我們對酶的專壹性有了較深的理解,但是我們還需要進壹步學習探討酶的壹些其他的特性。
(6)在前壹實驗的基礎上,布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小組制定檢測酶的作用條件的實驗方案。在開展實驗前各小組進行實驗設計方案的匯報。最後讓學生運用實驗儀器和藥品,設計實驗探索酶的作用條件,並用圖表表示相應的實驗結果。
(7)多媒體展示酶需要適宜的條件:為彌補學生自主學習的不足,教師要使用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使學生對知識有壹個全面、系統、準確的了解,在頭腦中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10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