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海戰,南宋10萬軍民戰船被燒,無奈之下,選擇了跳海自殺,屍橫大海,成為中國最悲情的壹幕。那麽,南宋朝廷為啥不退守臺灣或者海南島,積蓄力量,卷土重來呢?
(崖山海戰)
崖山海戰發生在1279年。當時,南宋小朝廷已經被蒙古兵追趕了很長時間,從臨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逃到了福建,之後又逃到了廣東,最後趕到了廣東新會縣城南50公裏的崖山海面上。蒙古兵和南宋兵打了最後壹次海戰。
這場戰役,雙方的指揮官都是漢族人,蒙古兵帶隊的是漢族人張弘範,南宋小朝廷帶隊的是張世傑、陸秀夫。最後,蒙古兵擊破了南宋的1000多艘戰船,陸秀夫擔心皇帝受辱,於是背著8歲的小皇帝跳海自殺,隨後10多萬南宋軍民也跳海自盡,包括張世傑。
海面上漂浮著10萬人是什麽樣的場景?也許這真是中國歷史上最悲情的壹面,此後南宋滅亡。而消滅南宋的張弘範也沒有得到壹個好下場,次年身亡,到了孫子輩時卷入了蒙古皇帝繼承爭分中,遭遇滅族。
(崖山到臺灣)
南宋10萬軍民跳海自盡,永遠不能讓人忘記。不過,很多人分析,這些人為啥不逃亡海南島或者臺灣呢,這樣可以積蓄力量,卷土重來。
壹次,周總理到崖山視察工作,看到《崖門覽古詩》中的“萬裏窮何路,雙崖壯此門。籲天惟決戰,航海豈圖存”時,轉過身來與在場的群眾評說這場海戰。他說:“我看陸秀夫不應該跳海,他應該帶兵到海南島去,帶兵到臺灣去,在那裏搞根據地,還可以再打嘛。”
那麽,南宋君臣為啥沒有逃到戰略的大後方呢?我們首先說下臺灣。應該說,南宋朝廷從杭州逃出來後,首先到的是福建。如果想逃到臺灣,應該說是從福建最近。其實,也是有人提出到臺灣發展,但是最後沒有通過,主要是因為以下兩種原因。
1、據古文獻記載,中國大陸軍民東渡臺灣,墾拓、經營臺灣島,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此後,由唐到宋的600年間,大陸沿海人民,特別是福建泉州、漳州壹帶居民,為了躲避戰亂兵禍,紛紛流入澎湖或遷至臺灣,從事墾拓。南宋時,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有軍民屯戍。但是,宋朝並沒有對臺灣島進行實際管轄。在南宋朝廷中,臺灣屬於不毛之地。此外,如果南宋王朝逃到臺灣,還需要打敗當地的土著居民,說實話,已經被蒙古兵攆的,沒有征服臺灣島的信心。
2、更主要的是,南宋朝廷逃到福建的時候,大陸有很多地盤,還有翻盤的機會。所以,南宋皇族否定了逃到臺灣的機會。當他們逃到廣東的時候,距離臺灣就遠了,沒有可能逃到臺灣了。
(崖山到海南島)
崖山海戰前,南宋軍民已經十分勞累,也有人提出要趕到海南島,從那裏卷土重來。但是,南宋的掌權者放棄了這個計劃。
1、當時的海南島,漢人並不多,而且全在沿海地帶,而且漢人和土著黎人關系很差,最後元軍進攻時,是黎人策應元軍並抓了宋朝在海南的主官趙與珞獻給元軍使海南迅速淪陷的。
南宋末年,海南還發生了內亂,幾年後才由駐紮現在欽州壹帶的宋軍馬成旺、馬撫機父子進入花了兩年才平定,那時是公元1270年到1272年,離南宋滅亡已經不到10年了。大約1276年時,宋軍和元軍的靜江之戰中宋軍大敗,當時海南的軍隊也參與了這次大戰,大戰之後,海南的駐軍已經很少了,這樣壹個漢人根基較差還有黎人做內患的地方也不是很適合做基地。
2、元軍也擔心宋軍逃亡海南島,所以先攻打海南島,之後再打的崖山,海南島淪陷的時間是1278年,而崖山之戰是在1279年,失去海南島的崖山,不僅失去了最重要的糧食供應地,而且基本面臨了被包圍的局面。
3、南宋朝廷雖然實際管轄海南島,但是認為那裏是不毛之地,壹直是流放犯人的地方。所以,南宋壹直沒有重視開發海南島,所以那裏經濟十分落後。
4、還有壹個原因,南宋統治者當時有壹個錯誤的觀念,認為小島比大島好防禦。因為小島,壹旦敵人上來的話,能看到,但是大島就不行了。敵人壹旦登陸,可以在島上尋找補給,給自己帶來不利。此外,如果蒙古兵登錄大島,可以上島尋找補給。
種種原因,南宋朝廷沒有選擇去海南,而是在崖山和蒙古兵壹戰。
(南宋的逃亡路線)
那麽,崖山是南宋朝廷的最終落點嗎?肯定不是,因為那裏不適合長久居住,也不利於卷土重來。南宋朝廷認為最合適的落腳點是在占城,也就是今天越南南部。為啥逃到那裏呢?南宋認為離元軍越遠越好。但是,南宋的腳步慢了,最後被困在了崖山,基本前進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