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壹生讀後感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但是仔細分析壹下這個生命,可以說,最寶貴的是時間。因為生命是由時間構成的,是壹小時壹小時、壹分鐘壹分鐘累積起來的。沒人能預計他在下壹分鐘裏能發生什麽,但至少我們可以記得前壹分鐘我們做過什麽。
這裏是要講述壹個將自己的壹生用時間來計劃的人——柳比歇夫。柳比歇夫通過他的時間統計法對自己進行了研究和試驗:試驗在寫、讀、聽、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幹多少?幹多少?怎麽幹?他不讓自己負擔過重,力不勝任;他總是循著他能力的邊緣前進,他對自己能力的掂量精確無疑。
如果每個人都能知道自己能幹些什麽,那生活會變得多麽美好!因為每個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覺到的大得多,也就不會有那麽多的人感嘆自己因能力有限而導致壹事無成。
柳比歇夫生前發表了七十來部學術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類學、昆蟲學方面的經典著作;這些著作在國外廣為翻譯出版。各種各樣的論文和專著,他壹***寫了五百多印張。五百印張,等於壹萬二千五百張打字稿。即使以專業作家而論,這也是個龐大的數字。
柳比歇夫從壹九壹六年開始記日記,壹天也沒有間斷過。在革命的歲月裏,在戰爭的年代中,住院也罷,在出門考察途中的火車上也罷,始終堅持不懈。看來,沒有任何原因、任何事件、任何情況能不讓他在日記中寫上幾行。
我翻著他的日記,壹會兒看看壹九六0年的,壹會兒看看壹九七0年的.,瞅壹下壹九四0年,看壹眼壹九四壹年,——哪壹年都是壹模壹樣,千篇壹律。(m.mrnum.Com)天哪,實在談不上是什麽日記。哪壹天都是壹篇短短的明細賬,記著當天幹過的事,註明用了幾個鐘頭幾分鐘,還註了些莫名其妙的數字。我看看戰前的日記,也如出壹轍。沒有記敘,沒有細節,沒有思考,——壹般構成日記中心內容的那些東西壹概不見。
我發現,每個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結,畫了壹些圖,列了壹些表。到年終,又根據每月小結做壹份年度總結,列出壹覽表。
柳比歇夫開始的時候同旁人差不多,跟所有年輕人壹樣,渴望著建樹功勛,成為拉赫美托夫,成為超人。壹步步,他才逐漸回復天性,冒出人的弱點,他鼓起勇氣繼續前進,攀登越來越陡峭的高峰——追求人性,追求那最最樸實的人性。
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不是去震驚世界,而是象易蔔生所說的,生活在世界上。 這樣,對人、對那門科學都要好壹些。柳比歇夫的長處首先在於他懂得這些道理要比其他人早得多。
“工作中的任何間歇,我都要創除。我計算的是純時間,”柳比歇夫寫道,“純時間要比毛時間少得多。所謂毛時間,就是妳花在這項工作上的時間。 ”
“常常有人說,他們壹天工作十四五個小時。這樣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是拿純時間來說,我壹天幹不了那麽多。我做學術工作的時間,最高紀錄是十壹小時三十分。壹般,我能有七八個小時的純工作時間,我就心滿意足了。如果把純時間折算成毛時間,應該增加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我逐漸改進我的統計,最後形成了我現在使用的方法……
如果想要工作有壹個令人欣慰的結局,那麽就去幹妳心向神往的工作。
他堅信,時間是最寶貴的財富,不能亂用到慪氣上,不能亂用到競爭角逐或滿足虛榮心上。在他看來,對待時間的態度是個道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