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詩人拜倫說過:“壹切痛苦能毀滅人,然而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消滅。”
青年農民祥子失去擁有的壹切後,被迫到城裏當上了人力車夫。他歷經磨難,在社會中艱難生存。但是在那個社會,是容不下弱者的。他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買壹輛洋車,做壹個自由的洋車夫,早出晚歸,拼命工作。可他的夢想壹次次殘酷地被社會擊碎。
他沒有放棄,接著爬起來繼續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他不甘心於命運的安排,與命運勇敢頑強搏鬥。但生活的艱難、劉四的嫌棄、虎妞的糾纏,小福子的上吊使他徹徹底底地崩潰,生的希望瞬間跌入低谷。
我覺得,他不放棄、堅持不懈,敢於與命運鬥爭的精神固然值得贊賞。但是,在當時那個社會,人要想在社會中立足,就必須自強,花費心血,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他太好強,這使他比別人多了幾分痛苦。他不懂得勇敢走出困境,克服挫折,只會壹蹶不振。這也就是他最後失敗的原因。
正如拜倫所說的壹樣:“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消滅。”祥子沒有大膽嘗試,重新振作,就放棄了生的希望,實在令人惋惜。
苦難是人生的老師。
如果妳不能克服困難,即使妳攀上了最高峰,也永遠無法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