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來主義》 發表於1934年6月4日,作者魯迅。下面我為大家介紹《拿來主義》教案吧!
教學目標:
1、通過分析課文,學習文章主要采用的兩種論證方法:因果論證、比喻論證,《拿來主義》教案。
2、賞析魯迅先生幽默諷刺的文風。
教學方式:教師講授分析與引導提問相結合,層層深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
教學輔助手段:用Author?/FONT>ware、Photo?/FONT>shop和PowerPoint等軟件制作課件,在多媒體課室通過PowerPoint演示(第二課時)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壹課時
總:通讀全文,劃分段落,概括段意,使學生對課文結構內容比較熟悉,並初步思考文章思想內容。初步分析因果論證的方法。
方式:提出思考練習題,學生自己閱讀、預習、解答問題為主,以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並為第二課時的學習打好基礎。
全文結構:
課文可分三部分。
第壹部分(1?/FONT>4):揭露批判“送去主義”的實質及其嚴重後果。
2段是揭露國 民 黨政府在學藝(文藝)上奉行“送去主義”的媚 外求辱和欺世惑眾的可恥行為,主張必須針鋒相對,實行“拿來主義”
3、4段是尖銳地指出“送去主義”的自欺欺人的實質,它必然導致亡國滅種的慘重後果。
第二部分(5?/FONT>9):闡明“拿來主義”的內容,批判在對待文化遺產問題上的錯誤傾向。
第5段,承上啟下,提出“拿來主義”,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拿來主義》教案》。
第6段,揭示“送去主義”的危害性,揭示實行“拿來主義”的必要性。
第七段,揭示“拿來主義”的含義就是“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第八段是批判對待文化遺產的三種錯誤態度。
第九段是闡明實行“拿來主義”應怎樣區別對待文化遺產種的精華和糟粕。
第三部分(10):總結全文,指出實行“拿來主義”的人應具有的膽識和品質,以及“拿來主義”對於創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義。
教學過程:
1、朗讀課文。
讓學生閱讀課文,分段並概括段意
提問分析全文結構。
提出問題,讓學生閱讀課文第壹部分,找出答案。
問題:什麽是“送去主義”?其具體表現是什麽?
分析課文第壹部分,提問解答問題。
帶著問題閱讀5、6、7自然段。
問題:“送來主義”和“拿來主義”的含義。
分析“送來主義”和“拿來主義”的含義。
總結分析三種主義,講解先破後立的'因果論證方法。(重點)
小結第壹課時內容,提出課後思考題。
思考題:1)完成課後練習第四題,思考第三題。
2)預習後面的課文,思考比喻論證的運用。
板書設計:
破棗送去:主動送去,媚 外求榮,自欺欺人
送來:被動接受,沒有選擇,大受禍害
立棗拿來:主動挑選,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因為送去、送來都不好,所以要拿來。(因果論證)
第二課時
總:復習鞏固上壹課時學習的因果論證方法,繼續學習比喻論證的運用。通過教師講解引導,多媒體課件演示,提問,學生表演等方式讓學生理解比喻論證的妙處。最後結合課後練習,分析課文字詞運用的精彩之處,總結全文。
方式:通過多媒體演示,形象生動地說明比喻的用法,通過學生自己表演加深對字詞的理解。
教學過程:
1、總結上壹課時內容。
2、聽第8自然段課文朗讀錄音並看動畫。(演示課件1)
3、提問並分析比喻的用法。(演示課件2)
4、分析比喻論證。
5、分析第9自然段,進壹步深入分析比喻論證。
6、分析第10自然段,總結全文。
7、解決課後習題。
8、結束課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