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論正確認識和實施美術教育

論正確認識和實施美術教育

論正確認識和實施美術教育

 論文關鍵詞: 美術教育 社會和諧 和諧 科技

 論文摘要: 科技發展和經濟進步給人們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經濟利益成為壹切的中心,對先進科技和經濟利益的過度追求,壓抑、淡漠了人性,致使了人性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不和諧,而審美教育對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從人的和諧發展入手,探討了美術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如何有效地實施美術教育。

 

 社會轉型和世紀交替把美術教育推到了壹個極其重要,不容忽視的位置,如何有效的加強美術教育已經成為全社會關註的問題。

 壹、不利於人和諧發展的因素

 據研究表明,人同時具有感性和理性。感性就是指人性中與生俱來的與生理有關的壹些心理要素,如欲望、本能、感知、想象、情感、直覺、潛意識等。理性則包括理智、判斷、推理和價值觀等,屬於後天意識。感性是理性的基礎,並受理性的指導和規範;理性滲透預感性,並依托感性存在人身上。人要得到全面的和諧的發展,也就是理性和感性同時都得到全面發展。

 1.科技、經濟的發展帶來的危害

 科學技術在給人們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壹些列的問題。經濟利益成為壹切的中心,人與人之間關系日益冷漠,缺少誠信與關愛,人的道德水平滑坡,環境汙染,大多數人急功近利,忽視過程,只關註功利、目的和結果,這都使人真正的內心生活、情感活動和情感體驗內受到了壓縮,人性受到了壓抑,出現了人的感性欲望與精神追求的不和諧,理性過分壓抑感性。德國著名思想家席勒也清醒的意識到了工業和現代文明的雙重性,認為壹方面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另壹方面也導致了人的工作的機械性、零碎和被動以及人性的委頓,破壞了人的本質的和諧。

 2.當前教育存在的問題

 教育應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其最根本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如英國著名美術教育理論家赫伯?李德所認為的?人應該接受教育以實現本來的他?,指的就是教育要使人盡可能的發展與生俱來的潛力,使人性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但是目前我們的'教育在知識結構上卻偏重於自然科學,?科學教育在學校中也日益受到重視。正是基於壹種極端的實用功利主義的認識,傳統的人文學科的價值逐漸為人們所忽略?,我們目前的教育方式偏重於理性教育,強調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和道德的規範,忽視了學生情感,結果使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創造力,與人交流溝通,與人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比較差。

 二、美術教育在對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矛盾中的重要作用

 社會要和諧發展就必須對人性進行限制和調節,而限制和調節在壹定程度上也阻礙了人性的和諧發展,如政治、道德、法律包括宗教等這些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規範和要求都是通過對人感性欲望的約束、訓導和牽制,使其符合群體來限制和調節人性的,在壹定程度上也壓抑了人性,不利於人的和諧發展。現在許多科學技術、物質生產、壹些管理行為甚至包括國家的上層建築都強調要以人為本,而以人為本其核心就是要關心人的個體情感、心靈,關心個體感性生命的價值與存在,這反映了在社會發展的同時,人們開始越來越認識到了人內心情感的重要性,也關註到了社會發展與人的矛盾。如何調節社會的和諧發展與人的和諧發展的矛盾,如何更好的貫徹以人為本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德國作家席勒認為,在審美中人的靈和肉是和諧的,因為只有在審美中人才是自由的,只有在審美活動中,人既不受感性的強迫,也不受理性的強迫。美術教育是對人性的壹種解放,是通過使人的感性生命和欲望得以提升、培育、塑造,使其自由抒發和滿足來使人性得以和諧發展的,可見美術教育在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中具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如何實施美術教育

 1.正確認識美術教育,重視美術教育

 美術教育不是具體的藝術技能的培養,而是壹種審美世界觀的培養,其主要目的不是培養掌握藝術技能的藝術家,而是掌握具有健康審美態度的?生活的藝術家?。教育者要樹立壹種信念,每壹個學生都在出生時就具有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美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是廣泛的教育,而不只是專業的、個別具有藝術特長學生的教育。美術教育不只是灌輸給學生壹種藝術技能,而是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的是生活的藝術家。

 2.把美術教育融入整個教育活動中,實施多種多樣多層次的美術教育

 美術教育不等同於幾節音樂、美術課,美無處不在,它不是單獨的壹個學科,各科中都是存在著美。這需要學校要把美術教育思想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同時,除了對學生實施美術教育以外,也要加強對教師的審美教育,因為只有施教者很好的領悟美術教育的精神,才能更好的推進美術教育。

 3.美術教育不是被動地灌輸和強制性規範,而是壹種自覺的選擇

 審美教育是壹種個性化的教育,註重的是個性人格的培養,健全個性心理和提高個人素質,營造壹種合乎人性,能夠讓人按照自身特點去發展,積極向上的社會心理和社會風尚。教育者要用美的對象來教育人,從情感上激發受教育者對美的感知或感動。正如梁啟超說:?天下最神聖的莫過於情感。用理解來引導人,頂多能叫人知道那件事應該做,那件事怎樣做法,卻是被引導的人到底去做不去做,沒有什麽關系,有時所知的越發多,所做的倒越發少。用情感來激發人,好像磁力吸鐵壹樣,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鐵,絲毫容不得躲閃。?

 人生來就是和?美?緊密聯系的,人們渴望?美?,在?美?的體驗中人才會更充實,精神世界才更加豐盈,才更有利於提高道德情操,促進人個體的和諧完善。試想如果人們缺少對美的感悟和認識,精神世界匱乏,生活的環境只是物質的堆砌,其後果將不堪設想。對美的麻木,可能會導致人的視覺、聽覺、乃至味覺上的退化,甚至於最終對人性本身的漠視,造成人格的扭曲。社會是由人來構成的,如果組成這個社會的個體自身都不能得到和諧發展,那這個社會將如何和諧發展呢?這是我們在這個工業化、科技化、信息化的社會中不得不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高師《美術教育學》教材編寫組.美術教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美術課程標準研制組.美術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