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有哪五大佳境呢?為什麽說是可遇不可求呢?詳情如下:
喝茶除去性情相投的同飲之人和心情閑適之外,壹個適當的環境往往能錦上添花,讓人回味不絕。就閑適與清凈的氛圍來講,大概將其捏成五境,供愛茶之人娛樂。
1、蕉窗夜雨
蕉窗夜雨自古是件雅事。這往往是在壹個秋夜,天氣漸寒,且小雨偏又淅淅瀝瀝下個不停,人也難免有?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之嘆。此時喝茶,往往是壹人獨啜,思緒萬千。
或是得其清幽,或是孤客壹夜不眠,窗前聽雨傷感時光飛逝,如此,品茶的心境與秋夜的清幽才能最大展現。故會有?風淅淅,夜雨連雲黑。雨滴滴,窗下芭蕉燈下客?或是?獨坐窗前聽風雨,雨打芭蕉聲聲泣?,乃至?冷暖眉間消歲月,清曲罷,幾人聽?之嘆。
2、寒夜客來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這是南宋詩人杜耒的詩句,也出現在了齊白石老人的畫裏。在壹個蒼山日暮、天寒地凍的冬夜,主人不期有故人來訪,於是鏟雪融水、引火煮茶。老屋之外積雪壓枝,窗外繁星朗月,梅花疏影橫斜,老屋之內竹爐裏松炭星火,爐上釜內茶湯翻滾,暗香浮動,茶已更換幾次,亦不覺無味,二人竟是壹夕之談。
壹個大雪紛飛的清晨,千利休披著蓑衣突然造訪了藪內紹智。千利休穿過露地,脫掉蓑衣,紹智迎了出來,利休從右邊的.袖子中取出壹個暖身用的暖爐,無言地遞給了紹智。紹智左手接過暖爐,同時又從右邊的袖子中拿出壹個壹模壹樣的暖爐,無言地遞給了千利休。如之前所講,二客曰勝,千利休和藪內紹智的這個傳說,可謂此景的壹個極致寫照。
此外,《茶解》也如此說,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戰,如聽松濤,傾瀉入杯,雲光瀲灩,此時幽趣,難言矣!諸如梅花初雪、雪峰梅夢、圍爐煮茗、訪友初歸等景也是同工之妙。
3、石松聽泉
石松聽泉泛指寄情於山水之間的情趣,尤以清爽夏日為佳。自古也不乏於山水之間,在松竹下,臨近溪水,拾柴烹茶的文人雅士。試想,新茶才出,或是三五好友,或是只身壹人,而後親自拾柴烹茶,取山泉活水,其水清寒甘冽,與新茶之鮮相得益彰,更兼山間之美景為茶味增色。其喜樂與閑適不言而喻。固有,?寒澗挹泉供試墨,墮巢篝火吹煎茶?,?茶香高山雲霧質,水甜幽泉霜當魂?以及?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此山?之趣味。
4、小院閑坐
小院閑坐,可獨啜,也可三五好友,但不宜過多,否則小院的閑適則破壞了。此時,最好是初秋季節,天朗氣清,秋葉初黃,卻也不至於太冷,疏籬內菊花盛開,引壹二好友,撐壹張木桌,品茗閑話;或是春季清明過了,和風日暖,窗外垂楊千萬縷,正是鶯鶯燕燕之時,品茗之余,細賞春日。恰如唐皎然與陸羽飲茶之景,?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與?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之時。
5、山寺焚香
自古,?茶禪壹味?。山寺往往環境清幽,有好茶,更不乏懂茶之人。
?天下名山僧占多?,山寺往往多居名山幽處,風景獨好。而天下名山往往盛產好茶,僧人誦經之余在山坡種茶,既可自飲清修又可奉客,?山僧後搪茶數叢,春來映竹抽新茸?講的就是這個意思。而往往寺僧又多講究,制茶功夫自然不凡,?玉蕊壹槍稱絕品,僧家造法極功夫?正是此意。
如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所雲:?幽期山寺遠,纖扳石泉清。寂寂燃燈農,相思壹些聲。?踩著布滿青苔的青石板小路,路邊或松或竹,風吹來沙沙之聲。妳獨身到寺廟尋茶問道,同寺內高僧談會,也會多沾些佛門的清凈之氣。如能得高僧親自烹茶,即使寺廟破舊卻也無妨,只因茶香幽幽,滿室生香,而所言內容,令人醍醐灌頂,會心壹笑,也是人生樂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