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善讀「論語」12.8:文猶質也質猶文,虎豹之鞟猶犬羊

善讀「論語」12.8:文猶質也質猶文,虎豹之鞟猶犬羊

原文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譯文

棘子成說:“君子註重內在仁德就好,何必講究外在修養?”子貢說:“很遺憾您會這樣談論君子。說出的話(壹旦誤導別人)就很難挽回。外在修養可以反應出內在仁德,內在仁德也會表現於外在修養。若去掉外面的被毛,虎豹之皮就會像犬羊之皮壹樣(難以區分)。”

註釋

“棘子成”,衛國大夫。“棘”音“及”。

“質”,指內在的仁德、品質。

“文”,指外在的文德,如修養、外表、形式等。也有解作“文章”者,今不從。

“夫子”,此處指棘子成。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稱為“夫子”。可譯作“您”。

“說”,談論。

“子貢”,孔子弟子,曾為魯、衛之相。前文已有介紹。

“駟不及舌”,相當於“壹言既出,駟馬難追”,意即話壹出口,就是四匹馬拉的快車也追不回來。此處指說話應當慎重。“駟”,古時四馬拉壹車為壹“乘”(音“勝”)。

“鞟”,音“擴”,去毛的皮。

評析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參見善讀「論語」6.18)。孔子認為內有仁德,外有文德,二者相稱,方成君子。但衛大夫棘子成則認為君子只要註重內在仁德就夠了,不必在乎外在的修養或形式。

子貢不同意棘子成的觀點,擔心他的錯誤言論會誤導別人,故曰“駟不及舌”,告誡他說話應當慎重。子貢認為,君子既然內有仁德,就必然會表現出“溫良恭儉讓”之類的外在修養,而這些外在修養同樣也能反映出君子的內在仁德。人們之所以能夠區分虎豹和犬羊的皮毛,是因為它們被毛的顏色、花紋和質地有明顯不同。如果去掉外面的被毛,人們就很難再將它們區分開來。同樣的道理,如果君子不需講究外在修養,那麽人們又怎能識別誰是君子?不識君子,則又何以“親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