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生物(植物、動物、微生物)活動和影響的範圍,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尤其集中在它們的接觸地帶。生物圈的厚度約有40—50公裏,而絕大部分生物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下200米這壹薄層內,這壹層可以說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因為這壹地帶具備了生命所必須的陽光、空氣、水分和礦物鹽類,使生物能不斷繁殖和進化。澳大利亞地質學家休斯在1875年首先應用了生物圈這個名詞,但他未加解釋。其後,壹些人曾經把生物圈看成“棲居地球的壹切生物總和”,這就與“生物界”的涵義雷同。現今人們普遍接受的生物圈概念,出自蘇聯生物地球化學家維爾納茨基(1926)。生物圈是地球上很薄的壹個圈層,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單位,它的形成和出現,標誌著地球發展到了壹個新的高級階段。地球的發展階段可以粗略地分為無生命階段、水生階段、陸地階段、人類階段等,它與生物圈與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相互作用,***同發展,最後形成現代自然地理環境,人類成為新的制約因素。現代生物圈中已鑒定分類的動物約有215.8萬種,其中昆蟲占80萬種,已知植物有34.1萬種,另有3.75萬種微生物。但未經分類的生物還有很多,據估計植物種總數可達54萬種,而昆蟲可達200萬種。全球生活的有機體幹重約24232億噸,其中綠色植物占99%,地球外部四個圈中以生物圈的質量最小。此外更有眾多數量的生命活動直接產物和被生物改變性質的物質,如腐殖質、泥炭、煤、石油、海底軟泥、生物石灰巖、矽藻土、壹些沈積鐵礦、氧氣、臭氧等,都是生物圈特有的成分。人類出現在生物圈中僅有250萬年歷史,最近幾千年來,表現出強大的改造環境能力,尤其是現代科學技術飛躍發展,人類對生物圈的影響更廣更深,同時也加劇自然環境惡化和自然資源破壞的嚴重後果。人們必須正確認識生物圈各種屬性、功能和動態特點,合理利用生物和其他資源,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由生物改造而成的生活環境。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生物與環境***同進化的產物,是生物與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壹整體。
生物圈的要領是由奧地利地質學家休斯(E.Suess)在1875年首次提出的,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動的領域及其居住環境的整體。它在地面以上達到大致23千米的高度,在地面以下延伸至12千米的深處,它包括平流層的下層、整個對流層以及沈積巖圈和水圈。但絕大多數生物通常生存於地球陸地之上和海洋表面之下各約100米厚的範圍內。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質、生物生成性物質和生物惰性物質三部分組成。生命物質又稱活質,是生物有機體的總各。生物生成性物質是由生命物質所組成的有機礦質作用和有機作用的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質等;生物惰性物質是指大氣低層的氣體、沈積巖、粘土礦物和水。生物圈是壹個復雜的、全球性的開放系統,是壹個生命物質與非生命物質的自我調節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