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發了作者不以貶謫為懷、隨遇而安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物抒懷,本意並不在提倡士人遠離塵世、自尋其樂,而在以曠達之情來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們能胸中坦然,生於世而無往不自得,表達了自己超然物外,“不以物而傷性”的人生態度,同時作者的快意之情中含有不平之氣。
宋代蘇轍《黃州快哉亭記》節選原文:
蓋亭之所見,南北百裏,東西壹舍。濤瀾洶湧,風雲開闔。晝則舟楫出沒於其前,夜則魚龍悲嘯於其下,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今乃得玩之幾席之上,舉目而足。
西望武昌諸山,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消日出。漁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數。此其所以為快哉者也。至於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騁騖,其流風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
譯文:
在亭子裏能看到長江南北上百裏、東西三十裏。波濤洶湧,風雲變化不定。在白天,船只在亭前來往出沒;在夜間,魚龍在亭下的江水中悲聲長嘯。景物變化很快,猶言驚心動魄,不能長久地欣賞。能夠在幾案旁邊欣賞這些景色,擡起眼來就足夠看了。
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山脈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煙消雲散,陽光普照,捕魚、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壹壹指點。這就是把亭子稱為“快哉”的原因。到了長江岸邊古城的廢墟,是曹操、孫權傲視群雄的地方,是周瑜、陸遜馳騁戰場的地方,那些流傳下來的風範和事跡,也足夠讓世俗之人稱快。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八月,蘇軾因“烏臺詩案”下獄,十二月責授黃州團練副使。蘇轍上書營救,奏乞納官以贖兄軾之罪,因而獲罪被貶為監筠州(今江西高安)監巡鹽酒稅。
元豐五年(1082年),蘇轍便沿贛水,入那鄱湖,溯大江來黃州,與其兄軾相聚,暢敘患難中的手足之情。他們壹道遊覽了黃州及其對江的武昌西山,憑吊陳跡。
元豐六年(1083年),與蘇軾同謫居黃州的張夢得,為覽觀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壹座亭子,蘇軾替它取名為“快哉亭”,這篇文章就是應張夢得邀請所寫的。當時蘇轍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貶,政治上也是很不得意。但他不以貶謫為懷,惟適自安,這篇文章就表現了這種心情。
詩詞賞析
這篇記敘文,緊緊圍繞“快哉”二字來作文章,也是就建亭者的用意,來加以發揮的。
文章在開頭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命名由來、並為後文安排伏筆之後,在第二段著力描寫快哉亭附近的足以令人快意的景物。在寫景時,或就目之所見,或就思之所及,融時空於壹體,變化多端,開闔自如。
在第三段就“快哉”二字的來歷發表議論,說明人生之快,既不在身邊景物的優劣,也不在遇與不遇的不同,得出了“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的結論。
既贊揚了張夢得,也抒發了自己不以貶謫為懷、隨遇而安的思想感情,使壹篇寫景文章有了更深刻的意義。文章委婉曲致,壹波三折,充分體現了作者“汪洋淡泊,壹唱三嘆”的文章風格。
在中國古代,修築亭臺樓觀時常常要撰寫記文,記述建造、修葺的過程,以及登臨所見和引起的感慨等等。
這篇文章就是此類文章的代表作,它在記述了建造亭子的有關問題之後,即描繪登臨所見的景色並由此而引起感慨,抒發議論:認為士處於世,應像張夢得這樣心中坦然,“何適而非快”,並以此慰勉包括作者自己在內的所有被貶的人。
文章表面上反映了作者身處逆境的曠達胸懷,實際上也流露出他對政治失意的牢騷和不平。
百度百科--黃州快哉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