鴟的拼音chī。
“鴟”,現代漢語規範二級字,普通話讀音為chī,最早見於秦朝小篆時代,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字。“鴟”的基本含義為古書上指鷂鷹,如鴟張、鴟視。
在日常使用中,“鴟”也常做名詞,表示貓頭鷹壹類的鳥,如鴟_。
鴟在古書上指鷂鷹或者貓頭鷹壹類的鳥,在《山海經》中則是有指三個身子的怪鳥。
在《山海經》中的“西山經”。原文是:有鳥焉,壹首而三身,其狀如樂鳥,其名曰鴟。
鴟〈名〉:
(1)形聲。從鳥,氐(dì)聲。本義:壹種兇猛的鳥,鷂(yao四聲)子。又名鷂鷹、老鷹、鳶鷹。古書上指鷂鷹:~張(囂張、兇暴,像鴟張開翅膀壹樣)。~視(昂首而視,如鴟欲有所攫取)。~顧。~目虎吻(形容相貌兇惡)。
(2) 同本義 [sparrow hawk]。如:鴟峙(指兇惡的人,據地相殘,像鴟鳥壹樣);鴟梟(鴟和梟。比喻兇殘的惡人)。明黃道周《節寰袁公(袁可立)傳》:“鴟虜號於其外,梟藩伺於其側。”
(3) 貓頭鷹壹類的鳥。又名_角鴟、怪鴟、鴟鵂[owl]。如:鴟_(貓頭鷹壹類的鳥。喻指邪惡之人) 。
(4) 用皮革制作的酒囊。“鴟夷”的略稱 [wine vessel]。如:鴟夷(皮制的口袋,亦用以盛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