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會聽見自己想聽的東西”,其實就是三觀反射性動作。
石頭在書中說:曾有位算命大師說我的前世是個武將兵夫(呵呵,不知是守皇陵的,還是戌邊的),似乎在之前的近2/3的軍旅生涯裏,也的確是艱難險阻、風霜雨雪地壹路拼殺過來,看來宿命如此。就像《菊花臺》中,我能夠記住的歌詞也就是“……誰的江山,馬蹄聲狂亂,我壹身的戎裝,呼嘯滄桑……”
三觀反射性產生的只聽自己想聽的東西,好比壹個吃貨,不管別人說的什麽內容,都能從中聽出和吃有關的東西壹樣。
除了三觀反射性的聽我想聽,還有壹種應該是選擇性耳聾。
對自己了解的事、懂的事,不想多聽,就自動忽略;
與自己工作、學習無關的八卦、是非、真假難辨的話,直接屏蔽;
自己不感興趣的事、謠言,退避三舍。
選擇性耳聾,從好的方面看,是專註、不參與八卦;從不好的方面看,聽到的東西有局限性且有不尊重說話之人的嫌疑。
“人只會聽見自己想聽的東西”到底算不算正確的傾聽方法呢?
從戈登的研究能看出來,“聽我想聽”能歸到第三層次,那這樣真是壹個高效傾聽者麽?
對於這點我認為,當壹個人“ 清楚自己的個人喜好和態度 ”這個前提很重要。在妳的專業、感興趣的領域,可以做到“人只會聽見自己想聽的東西”;而在非專業、不感興趣的領域,我的想法是 “我想聽的壹定對我有用,我不想聽的不壹定無用。”
想明白了該怎麽聽,聽什麽,和聽壹比,說更是個技術活。我總覺得,情商高不高這點,主要是表現在說這方面,看看黃渤、汪涵,那就是行走的高情調說話教科書啊。
能做到說出來的話都是別人都聽的,不僅要情商高,還要有極強的觀察力,能投其所好,拿捏對方心理及自己的說話方式和分寸。這些對於我壹個不會聊天的人來說……真的好難。
《魔鬼搭訕學》和《魔鬼約會學》的作者阮琦提出了四點建議:1,少問多說,多說自己;2,客觀陳述事實;3,適當表達感受;4,謹慎評價對方。這四點雖然是阮琦在指導男女交往中發現的問題,不過同樣也適用於日常生活以及工作環境。
交流溝通=聽+說。
多點真誠,少點套路。
以上,祝大家周末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