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又呈吳郎》古詩註釋與賞析
堂前撲棗任西鄰①,無食無兒壹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②!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③!
已訴征求貧到骨④,正思戎馬淚盈巾⑤。
註釋①堂,指瀼西草堂。撲棗,打棗。任,放任,聽任。②寧有,怎有,哪會有。此,指撲棗。緣,因為。恐懼,指老婦害怕被人看見。轉,改變態度。親,待人和藹。上句是代老婦設想,為其開脫;下句是杜甫壹向對待老婦的態度,也希望吳郎這樣做。③防,防備。遠客,指吳郎。多事,多心,過慮。籬,籬笆。卻甚真,卻真像是拒絕老婦打棗壹樣。上句主語是老婦,下句主語是吳郎。這兩句說得極其委婉,是希望吳郎能體諒老婦的苦處。④這句是說老婦人訴說過自己不堪賦稅壓榨的窮苦遭遇。征求,誅求,橫征暴斂。貧到骨,猶壹貧如洗,壹無所有。⑤這句是說自己想到戰事不停,不禁悲哀流淚。戎馬,指戰爭。尾聯是全詩主旨之所在,寫造成西鄰撲棗婦人貧困之原因,同時也隱含著詩人對貧民的同情,對戰爭的痛恨。
評析
大歷二年(767)秋作於夔州。杜甫的壹位親戚吳郎從忠州搬來夔州,他就把原住的瀼西草堂讓給吳郎住。西鄰是壹位無食無兒的寡婦,杜甫住時,任憑這位貧婦撲食堂前之棗。而吳郎搬來後,卻插籬防人撲棗。杜甫即寫詩委婉勸說吳郎不要這樣做。因前有《簡吳郎司法》詩,故此題曰“又呈”。末聯正揭示出征斂和戰亂是造成民貧的原因。此詩語言淺顯樸實,並且運用散文中常用的虛字來作轉接。如“不為”、“只緣”、“已訴”、“正思”,以及“即”、“便”、“雖”、“卻”等,因而能化呆板為活潑,既有律詩的形式美、音樂美,又有散文的靈動美,抑揚頓挫,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