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是曹操平定北方後,率百萬雄師,飲馬長江,與孫權決戰。是夜明月皎潔,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設樂,歡宴諸將。酒酣,操取槊(長矛)立於船頭,慷慨而歌。非常的慷慨激昂。是非常多書法家喜歡創作的藍本。下面是我為妳整理的短歌行楷書書法作品,希望對妳有用!
短歌行楷書書法作品欣賞
短歌行楷書書法作品圖片1
短歌行楷書書法作品圖片2
短歌行楷書書法作品圖片3
短歌行楷書書法作品圖片4
短歌行原文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短歌行作品賞析
《短歌行》是漢樂府的舊題,屬於《相和歌辭?平調曲》。這就是說它本來是壹個樂曲的名稱。最初的古辭已經失傳。樂府裏收集的同名詩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這首。這種樂曲怎麽唱法,現在當然是不知道了。但樂府《相和歌?平調曲》中除了《短歌行》還有《長歌行》,唐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引證古詩?長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長?和晉代傅玄《艷歌行》?咄來長歌續短歌?等句,認為?長歌?、?短歌?是指?歌聲有長短?。我們現在也就只能根據這壹點點材料來理解《短歌行》的音樂特點。《短歌行》這個樂曲,原來當然也有相應的歌辭,就是?樂府古辭?,但這古辭已經失傳了。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擬樂府《短歌行》。所謂?擬樂府?就是運用樂府舊曲來補作新詞,曹操傳世的《短歌行》***有兩首,這裏要介紹的是其中的第壹首。
這首《短歌行》的主題非常明確,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來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動中,為了擴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統治基礎,打擊反動的世襲豪強勢力,曾大力強調?唯才是舉?,為此而先後發布了?求賢令?、?舉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實際上就是壹曲?求賢歌?、又正因為運用了詩歌的形式,含有豐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獨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傳了他所堅持的主張,配合了他所頒發的政令。
《短歌行》原來有?六解?(即六個樂段),按照詩意分為四節來讀。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在這八句中,作者強調他非常發愁,愁得不得了。那麽愁的是什麽呢?原來他是苦於得不到眾多的?賢才?來同他合作,壹道抓緊時間建功立業。試想連曹操這樣位高權重的人居然在那裏為?求賢?而發愁,那該有多大的宣傳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賢才?的話,看了這些話就不能不大受感動和鼓舞。他們正苦於找不到出路呢,沒有想到曹操卻在那裏渴求人才,於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為有才的許許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躍躍欲試,向他?歸心?了。 ?對酒當歌?八句,猛壹看很象是《古詩十九首》中的消極調子,而其實大不相同。這裏講?人生幾何?,不是叫人?及時行樂?,而是要及時地建功立業。又從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個人之情,發愁時間過得太快,恐怕來不及有所作為。實際上卻是在巧妙地感染廣大?賢才?,提醒他們人生就像?朝露?那樣易於消失,歲月流逝已經很多,應該趕緊拿定主意,到我這裏來施展抱負。所以壹經分析便不難看出,詩中濃郁的抒情氣氛包含了相當強烈的政治目的。這樣積極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沈的調子來發端,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說得真切;但另壹方面也正因為通過這樣的調子更能打開處於下層、多歷艱難、又急於尋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說用意和遣詞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這八句詩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壹個?愁?字,?愁?到需要用酒來消解(?杜康?相傳是最早造酒的人,這裏就用他的名字來作酒的代稱)。?愁?這種感情本身是無法評價的,能夠評價的只是這種情感的客觀內容,也就是為什麽而?愁?。由於自私、頹廢、甚至反動的緣故而愁,那麽這愁就是壹種消極的感情;反之,為著某種有進步意義的目的而愁,那就成為壹種積極的情感。放到具體的歷史背景中看,曹操在這裏所表達的愁緒就是屬於後者,應該得到恰當的歷史評價。清人陳沆在《詩比興箋》中說:?此詩即漢高祖《大風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幾何?發端,蓋傳所謂古之王者知壽命之不長,故並建聖哲,以貽後嗣。?這可以說基本上懂得了曹操發愁的含意;不過所謂?並建聖哲,以貽後嗣?還未免說得迂遠。曹操當時考慮的是要在他自己這壹生中結束戰亂,統壹全中國。與漢高祖唱《大風歌》是既有相通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這八句情味更加纏綿深長了。?青青?二句原來是《詩經?鄭風?子衿》中的話,原詩是寫壹個姑娘在思念她的愛人,其中第壹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妳那青青的衣領啊,深深縈回在我的心靈。雖然我不能去找妳,妳為什麽不主動給我音信?)曹操在這裏引用這首詩,而且還說自己壹直低低地吟誦它,這實在是太巧妙了。他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對?賢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兩句話:?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曹操由於事實上不可能壹個壹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便用這種含蓄的方法來提醒他們:?就算我沒有去找妳們,妳們為什麽不主動來投奔我呢?由這壹層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實在是太周到了,的確具有感人的力量。而這感人力量正體現了文藝創作的政治性與藝術性的結合。他這種深細婉轉的用心,在《求賢令》之類的文件中當然無法盡情表達;而《短歌行》作為壹首詩,就能抒發政治文件所不能抒發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緊接著他又引用《詩經?小雅?鹿鳴》中的四句,描寫賓主歡宴的情景,意思是說只要妳們到我這裏來,我是壹定會待以?嘉賓?之禮的,我們是能夠歡快融洽地相處並合作的。這八句仍然沒有明確地說出?求才?二字,因為曹操所寫的是詩,所以用了典故來作比喻,這就是?婉而多諷?的表現方法。同時,?但為君故?這個?君?字,在曹操的詩中也具有典型意義。本來在《詩經》中,這?君?只是指壹個具體的人;而在這裏則具有了廣泛的意義:在當時凡是讀到曹操此詩的?賢士?,都可以自認為他就是曹操為之沈吟《子衿》壹詩的思念對象。正因為這樣,此詩流傳開去,才會起到巨大的社會作用。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心念舊恩。?
這八句是對以上十六句的強調和照應。以上十六句主要講了兩個意思,即為求賢而愁,又表示要待賢以禮。倘若借用音樂來作比,這可以說是全詩中的兩個?主題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這兩個?主題旋律?的復現和變奏。前四句又在講憂愁,是照應第壹個八句;後四句講?賢才?到來,是照應第二個八句。表面看來,意思上是與前十六句重復的,但實際上由於?主題旋律?的復現和變奏,因此使全詩更有抑揚低昂、反復詠嘆之致,加強了抒情的濃度。再從表達詩的文學主題來看,這八句也不是簡單重復,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說?賢才?已經來了不少,我們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並不滿足,我仍在為求賢而發愁,希望有更多的?賢才?到來。天上的明月常在運行,不會停止(?掇?通?輟?,?晉樂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輟?,即停止的意思;高中課本中?掇?的解釋為:拾取,采取。何時可掇:什麽時候可以摘取呢);同樣,我的求賢之思也是不會斷絕的。說這種話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現,因為曹操不斷在延攬人才,那麽後來者會不會顧慮?人滿為患?呢?所以曹操在這裏進壹步表示,他的求賢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樣不會終止,人們也就不必要有什麽顧慮,早來晚來都壹樣會受到優待。關於這壹點作者在下文還要有更加明確的表示,這裏不過是承上啟下,起到過渡與襯墊的作用。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月明?四句既是準確而形象的寫景筆墨,同時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說:?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無所依托。?這說明他看出了這四句是比喻,但光說?客子?未免空泛;實際上這是指那些猶豫不定的人才,他們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壹時無所適從。所以曹操以烏鵲繞樹、?何枝可依?的情景來啟發他們,不要三心二意,要善於擇枝而棲,趕緊到自己這壹邊來。這四句詩生動刻畫了那些猶豫旁徨者的處境與心情,然而作者不僅絲毫未加指責,反而在濃郁的詩意中透露著對這壹些人的關心和同情。這恰恰說明曹操很會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達理的姿態來吸引和爭取人才。而象這樣壹種情味,也是充分發揮了詩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後四句畫龍點睛,明明白白地披肝瀝膽,希望人才都來歸我,確切地點明了本詩的主題。?周公吐哺?的典故出於《韓詩外傳》,據說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壹沐三握發,壹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周公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時洗壹次頭,吃壹頓飯,都曾中斷數次,這種傳說當然是太誇張了。不過這個典故用在這裏卻是突出地表現了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情。?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二句也是通過比喻極有說服力地表現了人才越多越好,決不會有?人滿之患?。借用了《管仲?行解》中陳沆說:?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則南馳耳。分奔蜀吳,棲皇未定,若非吐哺折節,何以來之?山不厭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厭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厭士,故天下歸心。?(亦見《詩比興箋》)這些話是很有助於說明本詩的背景、主題以及最後各句之意的。
總起來說,《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詩作如《蒿裏行》、《對酒》、《苦寒行》等壹樣,是政治性很強的詩作,主要是為曹操當時所實行的政治路線和政策策略服務的;然而它那政治內容和意義卻完全熔鑄在濃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詩充分發揮了詩歌創作的特長,準確而巧妙地運用了比興手法,來達到寓理於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時代,他就已經能夠按照抒情詩的特殊規律來取得預期的社會效果,這壹創作經驗顯然是值得借鑒的。同時因為曹操在當時強調?唯才是舉?有壹定的進步意義,所以他對?求賢?這壹主題所作的高度藝術化的表現,也應得到歷史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