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雨霖鈴的藝術手法

雨霖鈴的藝術手法

柳永的《雨霖鈴》抒寫了詞人在汴京同戀人分手時的離愁別恨,藝術手法相當高。概而言之有:

壹 托物言情、廣用白描。

如“寒蟬淒切”“驟雨初歇”“千裏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本詞白描手法相當好。刻畫人物神態,如“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臨別時千言萬語,竟無從說起。幾筆勾勒,傳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時那壹剎那,內心世界相當豐富。再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托物言情,展現情思:捕捉了月西沈、天將曉的情景;楊柳岸使人聯想到折柳贈別的習俗,依依楊柳,綿綿別情。

二、點綴渲染,恰到好處。

劉熙載《藝概》中談到:詞有點(點綴)、有染(渲染)。柳耆卿《雨霖鈴》雲:“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兩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它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亦。

此意乃是以畫法論詞,從中可看出柳詞中有畫,反復渲染。即精雕細刻,又大膽潑墨,前後照應,委婉自如。柳詞的點染技巧,確實達到很高的成就。柳詞對蘇軾、秦觀、周邦彥等名家在不同程度上有壹定的影響。

《雨霖鈴》詞牌名,也寫作《雨淋鈴》,節選自《樂章集》。相傳唐玄宗入蜀時在雨中聽到鈴聲而想起楊貴妃,故作此曲。曲調自身就具有哀傷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鈴》最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壹句更成為千古名句。

擴展資料:

1、作者簡介

柳永,宋代詞人。字耆卿,原名三變,字景莊,崇安(今屬福建)人。景祐元年(1034年)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排行第七,世稱柳七或柳屯田。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善為樂章,長於慢詞。

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與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詞風婉約,詞作甚豐,是北宋第壹個專力寫詞的詞人。創作慢詞獨多,發展了鋪敘手法,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特別是對北宋慢詞的興盛和發展有重要作用。詞作流傳極廣,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之說。生平亦有詩作,惜傳世不多。有《樂章集》。

2、創作背景

柳永因作詞忤仁宗,遂“失意無俚,流連坊曲”,為歌伶樂伎撰寫曲子詞。此詞當為柳永從汴京南下時與壹位戀人的惜別之作。

3、對後世的影響

這首詞影響很大,是宋元時期廣泛流傳的“宋金十大曲”之壹。宋元筆記裏記載了有關這首詞的種種傳說。金元雜劇、散曲引用詞中句子或運用其語意的非常多。董西廂“長亭送別”壹段,寫張生、鶯鶯在清秋季節裏離別,以及張生別後酒醒夢回時的淒涼情景,藝術構思上可以看出這首詞對它的影響。

百度百科-雨霖鈴·寒蟬淒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