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未知而習,為未來而育”是我們陳中人的教學信仰;“教是本分,育是功夫”是我們陳中人秉持的教育態度。我們鄭州陳中實驗學校2017年在審視教與學、學與習、教與育關系基礎上,提出了以學為中心、讀研說練為核心的習育課堂模式,同時課堂植入了思維、學習工具,進而改變了教、學、習、育的關系、結構、性質;隨著習育課堂推進,我們逐步認識到課堂改革深處必然是課程改革,“怎麽教”與“教什麽”改革同等重要,為此,我們陳中人又大膽進行了習育多元課程體系構建探索。
陳中習育多元課程模式可分為學育課程、自育課程、化育課程。學育課程是以知識建構為中心課程模式,旨在傳承並創造新知識;自育課程是以學習者為中心課程模式,鼓勵表達激情、渴望和愛;化育課程是以社會為中心課程模式,重在人的社會化,重在培養社會公民。如今,陳中實驗學校習育課程體系以單元+ 、學科+ 、課程+為載體,實現了課程理念再生長與新跨越,表現在:校級性質的微課程叠代升級;學科性質的單元+完善提質;學科+初步成型,課程+整體謀劃建構。總之,是習育課堂改革深化,倒逼我們進行了習育課程體系的探索。
課程理念叠代生長圖譜
課程探索1.0版:單元+
理念 :立足於單元或跨單元知識的統整、拓展、應用,實施大概念教學、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
探索 :單元整理課、單元糾錯課、單元主題閱讀課、單元學科實踐活動課等。
在以大概念、理解教學設計、教學評壹體化理念統領下,對單元或跨單元教材進行重組、統整,利用節省時間進行單元+課程實施。
單元整理課 :推出單元整理卡。整理卡可分三大部分:壹是知識點、認知策略、學習策略即解決問題及方法,用工具系統梳理;二是疑存有待解決問題 ,學後自己又提出新的問題是什麽?三是利用單元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壹至兩個真實問題。嘗試學習成果匯報單。壹個“學習成果單”就像是壹篇反思總結應用創新文章,是學習效果可視化的"產品"。可以是對教材的認識和理解,可以是個人觀點陳述,還可以是應用之後的新見解與創造,當然也可以是動手制作“產品”。
單元糾錯課:以往對待作業、練習 冊,我們只要求學生在學習新課時,對本節練習中錯題進行了糾錯,稱之為節節糾錯,它是壹種基礎性糾錯。若壹單元學習完後,讓學生站在單元視角二次審視單元錯題,進行更高站位的消化鞏固,稱之為單元糾錯。節後糾錯是壹次基礎性糾錯,單元糾錯是更高站位系統糾錯,讓糾錯構成系統。它釆用的是混合學習模式,有自主學習的,有討論學習的,有接受學習的,有費曼法學習的,適合學生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單元主題遷移閱讀課 :從“學習閱讀”到“通過閱讀來學習”。單元遷移閱讀,引發知識的多維觸角,促使學生對單元內容的體悟,培養學科知識遷移與整合的高階能力。
單元學科實踐活動課 :課堂學習是從生活走向學科,實踐活動是從學科再走向生活,實現教學完整循環。比如,壹直以來數學課堂教學多側重於脫離實際生活的虛擬情景中的講題、練題為主打的解題模式,如何從解題走向解決實際問題?如何讓學生真實體驗感受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真正價值?看五年級數學組以“出租車計價問題”為主題的單元+課程創意策劃:首先課前讓同學們先調查研究生活中的出租車計價問題,收集相關信息,課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歸納總結、建模,解決出租車計價問題,課後拓展到類似的水費、氣費計價問題、手機流量問題等研究之中。旨在借助生活中的真實情境,讓孩子體驗完整的學習流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真正有用。
單元+課程思考 :單元+聚焦的是單元知識的習得應用;屬於項目學習;解決“解題能力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做題到做事;從模仿、近遷移到創新、遠遷移;小主題、短周期,幾節課就能完成。
課程探索2.0版:學科+
理念 :構建學科課程群、課程譜系。國家學科課程校本化實施,研發學科校本課程,聚焦學科素養個性化培養。
探索: 語文+、數學+、英語+、政史地+、理化生+、藝術+
從把課本、教材當成學科課程,走向建構結構化、網絡化、體系化的學科+課程群,追求的是拓展、開放、個性、多樣的成長與視野。
語文+課程思路與實踐 :集中識字、提前讀寫課程:經典誦讀識字、韻律識字、中華字經識字;主題海量閱讀課程(繪本閱讀、經典誦讀、古詩詞);分級閱讀課程:***讀+推薦+自讀;名著導讀課程(整本書閱讀課程);高效讀寫課程;讀寫壹體化、生活寫作壹體化(後寫作課程);MV 寫作課程;屏讀課程(說寫課程、信息課程);三小課程:小演講家、小作家、朗讀(主持);社會信息交流課程。
學校對新教育倡導的“晨誦、午讀、暮省”賦予了新的內涵,又開發出了頗受學生喜歡、家長好評的“四微課程”——激情晨讀、新聞速記、自我教育日記、今日分享。學生在激情誦讀中放飛夢想;在時政語文裏浸蘊價值;在自我教育中完善品質;在分享表達中激揚生命。
數學+課程思路與實踐 :數學閱讀課程;全景數學課程;數學遊戲課程;思維、邏輯訓練課程;項目學習課程;數學建模課程;小課題研究課程;數學故事、日記課程。
英語+課程思路與實踐 :繪本閱讀課程;影視配音課程;考級閱讀課程;聽力訓練課程;國際理解課程(文化);老外看中國課程(思維);高效記憶課程(音標、音素、字母三位壹體、直呼);閱讀理解力課程;童話劇表演課。
理化、政史地+課程思路與實踐 :探究實驗課程;創客課程;三生課程(生活、生存、生命);三誌課程(誌向、誌氣、誌趣);歷史劇溯源課程;道德長跑課程(技能教養訓練課程);河南節課程(民族課程)課程。
藝術+課程思路與實踐 :奧林匹克課程;音樂語言、美術語言、文學語言表達轉換課程等。
學科+課程思考 :“學科+”是聚焦學科素養個性化培養,它強化、拓展、拔高某壹項學科素養;學段與學段之間的學科+課程要有有機聯系,成體系,夠系統;其典型特征是大主題、長周期,需要學期、年度才能完成;學課+課程體系旨在構建學習力課程群:全學科閱讀課程、高階思維課程;高效表達課程;學能訓練課程。
課程探索3.0版:學校課程+
理念 :圍繞要培養什麽樣的人確定這些人要具備的素養,要具備這些素養需要開始什麽樣課程體系,即校本化課程體系構建;打通學校課程、家本課程、社會課程融合,實現教材邏輯與生活邏輯對接,生活即學校,社會即課程,世界是孩子們教科書!跳出狹隘學科觀,倡導跨學科項目學習,關註學生未來要具備的綜合素養。
探索 :STEAM項目學習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家本課程、場館課程、研學旅行系列課程。
STEAM項目學習 :讓學生做完整的壹件事,做可自主需探究的事和做有成果、可展示的事。“從先學知識後解決問題,走向在解決問題中學習知識;從儲備式學習,走向應用性學習。”
綜合實踐活動 :不能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代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全面落實該課程性質與目標:“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並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具有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
家本課程 :家本課程包括:家庭教育指導課程 情景觀察課程、親情體驗課程、家庭新生活課程、家庭社會實踐課程。當前我們已實施成熟的家本課程實踐:推薦觀看電影及電視頻道及欄目的影視課程;讀名著、賞名畫、聽名曲的三名課程;生活自理、烹飪、茶藝、養花等生活技能、習慣養成課程;看星星、聽蟲鳴、觀螞蟻、小制作、小實驗等系列的觀察大自然及科學探究課程;旅遊、走親戚、交朋友、看長輩的交友、遊學課程,網上購物、購票等體驗互聯網便利的互聯網+生活課程。
場館課程: 充分利用省會城市場館的優勢,把它作為壹門全新的綜合課程。“課程的各個主題活動模塊的確定,壹是從孩子真實的認知需求出發,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學習的空間;二是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課程成為學生個體“經歷經驗的重組”;三是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實現課堂內外教學資源的統整。”讓學生初步經歷場館課程的體驗式、探究式學習,喚起學生對場館學習的興趣與欲望,逐步學會文明參觀,學會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展示。
研學旅行系列課程 :把世界當作教材,把社會當作學校,把天地當作教室,讓學生走進高校、企業、社區、農村、軍營和大自然,將教育教學活動置於現實生活中。我們研學旅行避免了簡單的“教育+旅遊”、粗放的“講解+參觀”、拼湊的“主題+活動”、隨意的“景點+課本”,研發了遊學課程指南,編制了《遊學課程建議手冊》、《遊學課程教師指導手冊》《遊學學生活動手冊》;設計了過程性評價、展示分享項目及關鍵評估點。
學校課程+思考 :打破學科、學校課程壁壘,打破學習時空邊界,倡導居家+網絡+自主+泛在的多樣態的個性化學習。我們習育課程體系是由學校課程、家庭課程、社區課程三維組成的;它是壹個整體,它的目標指向都圍繞壹個中心——人的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和人的全面發展,即核心素養的培養。傳統學校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而忽視了社會素養培養,故需要把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統籌兼顧地分解到學校課程、家庭課程、社區課程層面,通過多維互動,有三者***同合作承擔。
我們習育課程體系倡導的課程理念是:問題我發現,課程我生成,解決我探究,經歷即成長。未來理想中的習育課程是:每個孩子發現了許多問題,因對某個問題感興趣,學校教師就提供資源、平臺並引導學生去生成、實踐這個鮮活的自課程。
單元+ 學科+ 課程+實踐的積澱感悟
1、設計課程就是設計孩子未來。課程構建為學生成長提供豐富精神配餐,同時能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學校特色必須通過課程化來實現;課程特色,是學校最大特色。
2、校長對學校課程領導不能缺位,學校必須架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以核心素養為主軸整合後的綜合課程體系;建立《校本化的課程實施綱要》,它要對課程結構、體系、目標,課時分配、資源開發、考核評價等做出約束性規定。
3、學校必須依據學校辦學目標、育人目標來確定自己構建什麽樣的課程體系。學校課程體系不能是拼盤式、碎片化的,不能有什麽,開什麽,而是缺什麽,補什麽,要講究營養平衡,要構成科學、系統、網狀式體系;特色課程不是憑空杜撰出來的,而是生長出來的。
4、成熟課程也需要叠代升級,壹門課程的成長實質是師生素養的***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