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鹽的性質: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是壹種無機離子型化合物。壹般為白色晶體狀或細小的晶體粉末狀。熔點801℃,沸點1465℃。易溶於水,溶於甘油,微溶於乙醇、丙醇、丁烷,幾乎不溶於乙醚。食鹽的用途:殺菌消毒,去汙,食用等。
食用鹽,從分類上來說有井鹽、海鹽、池鹽、巖鹽等,從所含成分上來看包括了鐵、鈣、鋅、鉀、鈉、碘等多種營養元素,人們用的食鹽是鹽類的壹種,是指富含鈉的鹽類,也就是氯化鈉。鹽也是人體不能缺乏的重要元素。
國家規定井鹽和礦鹽的氯化鈉含量不得低於95%。食鹽中含有鋇鹽、氯化物、鎂、鉛、砷、鋅、硫酸鹽等雜質。我們規定鋇含量不得超過20mg/kg。食鹽中鎂、鈣含量過多可使鹽帶苦味。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人每日攝入6g以下食鹽。
食用鹽在中國的源起
“鹽”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鹵”。《說文》中記述:天生者稱鹵,煮成者叫鹽。傳說黃帝時有個叫夙沙的諸侯,以海水煮鹵,煎成鹽,顏色有青、黃、白、黑、紫五樣。中國人大約在神農氏(炎帝)與黃帝的時期開始煮鹽。中國古時的鹽是用海水煮出來。
20世紀50年代福建有文物出土,其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古人已學會煎煮海鹽。根據以上資料和實物佐證,在中國,鹽起源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為“鹽宗”。
在宋朝以前,在河東解州安邑縣東南十裏,就修建了專為祭祀“鹽宗”的廟宇。清同治年間,鹽運使喬松年在泰州修建“鹽宗廟”,廟中供奉在主位的即是煮海為鹽的夙沙氏,商周之際運輸鹵鹽的膠鬲、春秋時在齊國實行“鹽政官營”的管仲,置於陪祭的地位。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食用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