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有壹種不可磨滅的痛楚叫悲傷,但有壹種可以彌補悲傷的方法叫堅強!下面是我分享《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歡迎閱讀!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生命被書寫成潦草和工整兩個版本,再被時間沖刷得褪去顏色。難以辨認。

 兩家只隔著壹面墻,卻生活在兩個世界裏,每天都能看到的熟悉的面孔,卻又抑制不住的傷悲。

 她,易遙。她的壹生都在痛楚中度過,命運就像壹條黑色的長鞭,壹下下的在她的痛楚中打下去,她的痛楚似乎已不可抹滅,成了悲傷。18歲的她,在自殺中結束了生命,這個已承載了她無數無奈、痛楚的世界,因為尊嚴、信念,忽然讓她覺得這個世界的“骯臟”和無法信任。

 他,齊銘。壹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壹個老師偏愛,父母疼愛的溫室花朵。卻是時時刻刻看到易遙那無法抹去的悲傷。自己的女友顧森湘為自己而死,壹無所有的易遙被自己所不信任,當成了兇手,最後自殺死去。壹時間,顧森湘、易遙的悲傷化作河流逆流進了他的心底。

 這並不是謳歌什麽愛情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無法避免的壹種宿命。

 書中的主人公,或許認為死是從悲傷中解脫出來的好辦法。

 總有壹縷悲傷屬於妳,妳擁有家財萬貫也好,妳是平民也好,都有壹種悲傷在自己的心底。

 有壹種不可抹滅的痛楚叫悲傷。雖然如此,我們或許不該像書中的主人公那樣向命運低頭、向殘酷的現實低頭、向悲傷低頭!

 有壹種不可磨滅的痛楚叫悲傷,但有壹種可以彌補悲傷的方法叫堅強!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在讀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的時候,我總感覺我自己就是易瑤,感覺自己在和她壹起,同呼吸,***命運。和她壹起感受悲傷感受恐懼感受說不出口的痛苦無奈和孤獨,感受著那種被愛著,想去愛,卻被自己內心的黑暗自卑壓榨著不敢去愛的感覺。黑暗!自卑!交織的感情籠罩著易瑤,也註定了她的人生軌跡。易瑤,壹個平凡卻又不平凡的存在。

 似乎郭敬明的作品永遠是尖銳而深刻的似乎總是猝不及防的就把他的感受他的心情傳達到妳的腦海,妳的心海。讓妳不得不去接受他的觀點,接受主人公的快樂與悲傷。

 而這本書所表現出來的尖銳和深刻尤為突出,我總覺得寫這本作品就像是他的宿命。我有時就在想,這個作品本身的`宿命是什麽呢?揭示社會的黑暗冷漠?詮釋悲傷的無數個層面?我不清楚,但是我很清楚的明白的就是:悲傷是這本書的主格調,讀懂這本書,就得先學會悲傷,或者,先學會冷漠。不要抱任何的希望,希望能夠在這本小說之中看到希望。不然去讀這本書的時候,妳會受傷。

 不過很遺憾的是,我是先讀完作品受完傷以後才明白這個道理。

 清晨弄堂裏空氣中的浮塵,淡淡的壹絲壹縷的在陽光下追逐,漂浮。隱藏著若有若無卻又真實存在的悲傷,就像易瑤壹樣,她的家庭,她所生活的環境,都註定了她會有這樣的人生。她也曾經擁有過壹個溫馨的家庭,她本來可以像唐小米壹樣生活的明媚而陽光。可是,因為她父母的離異讓她的家庭變得支離破碎,同時破碎的,時易瑤那顆心,所以她不會去愛,不敢去愛,不敢對這個社會,這個所謂她的人生抱有任何希望。所以,她在林華鳳——她的母親死了,在她所依賴的齊銘,顧森西不分青紅皂白懷疑她害死了顧森湘以後,她選擇了自殺。顧森湘和她壹個割腕壹個跳樓,都死的觸目驚心。

 易瑤的死因很明確,那就是,她覺得全世界都拋棄了她。她要證明自己清白,所以,她選擇了死亡。

 而顧森湘的死呢,算是個意外,但是又是意料之中的。因為顧森湘太過幹凈了,純潔的像蓮花壹樣,可是她又不是蓮花,因為她忍受不了壹點點的侮辱,她的死亡,與其說是意外,不如說是必然。

 齊銘呢,他是壹個公認的乖孩子,公認的王子,他給易瑤溫暖,給她最初的希望,讓易瑤依靠。齊銘以為他喜歡易瑤,但是我卻覺得齊銘對易瑤的好並不是喜歡,而是壹種習慣,齊銘他習慣了對易瑤好,而這種習慣比不上他對顧森湘的喜歡,所以,在顧森湘死後,他輕易的就相信了是易瑤殺了她。其實,齊銘習慣性的對她好,這也是造就易瑤死亡的壹個原因。

 在小說中,王子與灰姑娘式的愛情特別常見,結局呢,都是王子和灰姑娘在壹起了。可是郭敬明偏偏不肯給它壹個常見的結局,王子沒有和灰姑娘在壹起,王子和公主在壹起了。不過他也沒有給易瑤過分的悲傷,至少,易瑤有了顧森西。在沒有看到第十二章之前,我都是這樣想的。我覺得這也算是壹個不算完美但是完整的結局了。

 可是在第十二章,郭敬明給了所有讀者壹個地雷。當顧森西歇斯底裏的朝易瑤喊著“我姐姐她比妳幹凈,妳就該代替我姐姐去死。”的時候,當齊銘冷冰冰的和她說讓她去自首的時候。我好像能透過紙張感覺到易瑤的心碎。那本就已經千瘡百孔的心臟悄悄地裂開壹條縫,再然後裂痕瘋狂的蔓延,瘋狂的爬滿了心臟,然後壹下子,全部碎掉。最後才後知後覺的心痛。哦!心,碎了啊。易瑤的世界,就此轟塌。

 易瑤她做錯了什麽?她什麽都沒做錯,她只是簡單地想要活下去啊,她做錯了什麽?看到易瑤跳樓時我淚崩了,那時我真的很想在郭敬明面前指著他的鼻子質問他。為什麽就不能給它壹個美好的結局?

 我開始試著給這本小說創造壹個完美的結局,我幻想,最後顧森西和易瑤在壹起,齊銘和顧森湘在壹起,他們都得到了幸福。那這個結果的確夠美好。可是我帶著這個結局再去看前面的故事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我的結局和前面的故事,格格不入。這本書,這本小說,註定是壹個悲劇。就像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壹樣,從開頭到結尾的每壹句話,每壹個字,每壹個標點,都在無聲息的告訴我們:這是悲劇這是悲劇這是悲劇!

 所以,當我帶著這樣的理解第二次再去重新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才發現,其實這本小說的字裏行間都充斥的濃濃的悲傷和冷漠。

 這個故事的訴說用的是第三人稱,這就註定了故事的冷漠。不管是對故事也好,對主人公也好。都是用陳述的語氣娓娓道來,客觀而又冷漠。

 郭敬明這本小說告訴了我們,世界其實沒有那麽溫情,而是冷冰冰的,硬邦邦的它最簡單也最無情。它像壹個局外人壹樣,看著我們這群渺小的人類痛苦而又單調的活著壹直到死去,不帶感情的看著壹個個渺小的生命消亡。這個故事給我絕望和無盡的悲傷。

 可是我在這悲傷中看到的,卻不僅僅是絕望,我覺得更多的是希望,就像是在絕望的廢墟中,在悲傷的塵埃中開出壹朵明媚的花。

 就像郭敬明說的那樣,我們在大大的絕望中小小的努力著。是啊,哪怕是竭盡全力,我們也應該努力活下去,在絕望中開出屬於自己的花。哪怕是孤獨的搖曳在風雨中,也要堅定著信念活下去。

 這樣也好,這樣就好。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今天,我讀完了郭敬明著的《悲傷逆流成河》。這個名字很早之前就開始流傳,甚至有時開玩笑都會用這個書名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昨天,為了開學可以盡快進入狀態,為了不讓我的會計落下太多,所以我決定去新華書店自習!但到最後實在專註不下來便發現了這本書。在昨天這本書,不知道有沒有封面還是封面就是那樣,封面第壹頁的頁角已經裂開了,就差最後“臨門壹腳”就掉了,但我保證,我放回去的時候,那壹角還是在上面的。今天下午過去看的時候,已經沒了。我發現它的時候,它剛被人放回去。

 這是壹個悲傷的故事。從開頭的環境,就渲染出悲涼的氛圍。那是幾個青少年的故事,發生在高中,壹個冬天。壹個悲傷女孩,壹些悲傷的遭遇,壹個悲傷的結局。這個故事的大概我不寫太多,妳自己去看壹下這本書吧。

 這本書很魔力,讀這本書的時候,周圍真的很吵,說是書店還真的是書店,連店員都會大聲的說話,竟然還有大喇叭?!難以置信。雖然提高閱讀風氣,書店有責,但既然都給人看書了,何不在營造壹個安靜的氛圍呢?沒辦法,誰叫人家是書店而不是圖書館呢?但這種故事性的小說有種天生的魅力,又或許是小四的文筆太好,讓我漸漸沈浸在裏面。為什麽呢?我覺得就是強大的心理描寫和周圍環境的塑造,還有壹個個鮮明的比喻,在我看來,這些能夠觸摸心底的描寫,只有人深刻體會過後再能寫的讓人感動。這些是作者所構想的嗎?題材又是引用的哪裏呢?今天讀到後面的時候,我盡然也隨著書裏的文字,隨著腦中的情景壹同緊張,壹同壓抑。從讀這本書開始我便認為它可以拍攝成電影,讀完這本書也好比看了壹場精彩的電影。但如果沒看過原著直接去看電影,我會覺得有些遺憾。或與這就是文字的魅力,因為,環境那種心境,鏡頭無法讓滲透進心裏,我們會更多的關註劇情。想象永遠是最好的鏡頭。

 跟《爵跡》不同,這本書從壹開始就壓抑壓抑壓抑。看完之後仍然覺得不可思議。為他們感到惋惜。我看到了他們所說的表面的世界。我不知道有沒有理解錯更深層的含義,這本書是否也在悼念真實與虛假的邊緣。真實是否都會走向滅亡。虛榮,嫉妒,到底如何評判。

 不知道我都說了些什麽,或許我就是那麽淺顯,只看的到表面;又或許是沒心沒肺,只貪圖閱讀時的快感,讀完就拋屍腦後。但我喜歡讀這壹類的書,這壹類的小說,刻畫的那麽強大,那麽讓人流連忘返。那些用這本書名來開玩笑的人應該沒有讀過這本書,因為讀過之後就沒有那個勇氣了。妳那點悲傷比起他們算的了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