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的意思

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的意思

“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的意思:管仲家貧,經常占鮑叔的便宜,但鮑叔始終很好地對待他,不因為這些事而有什麽怨言。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的意思是:鮑叔推薦了管仲以後,情願把自身置於管仲之下。

出自:漢 司馬遷《史記 管晏列傳》

原文選段: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釋義:

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他年輕的時候,常和鮑叔牙交往,鮑叔牙知道他賢明、有才幹。管仲家貧,經常占鮑叔的便宜,但鮑叔始終很好地對待他,不因為這些事而有什麽怨言。不久,鮑叔侍奉齊國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

鮑叔推薦了管仲以後,情願把自身置於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多數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稱贊管仲的才幹,反而贊美鮑叔能夠識別人才。

擴展資料

《管晏列傳》是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仲和晏嬰的合傳。司馬遷描寫這兩位春秋中後期齊國國相,能抓住其特點,並選取典型細節加以生動地表現,如寫管仲,著重寫其同鮑叔牙的交往,以及任政相齊、助齊桓公九合諸侯壹匡天下的謀略,寫晏嬰則通過對重用越石父和禦者的典型事例的詳細敘述來突出其“賢”。

文章開頭介紹管仲的出身。著重寫他因鮑叔牙的推薦而任齊桓公之相的事,為後文管仲詳談他和鮑叔的關系作發端;於管仲的煌煌相業,則以幾句帶論斷性的、概括性極強的話了之。頭緒集中,筆力極勁健。

文章濃墨重彩地描繪足以顯示人物思想和行動特點的軼事,突出管鮑交遊、鮑叔謙讓、晏子贖回越石父和推薦禦者等言行。這些描述生動傳神地寫出了具有不同性格特點的歷史人物,與《史記》多數人物傳記註重人物生平大事、補充生活逸事的寫法相比,可以說是異曲同工。

作者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壹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壹部紀傳體通史《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