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求古人維護尊嚴故事

求古人維護尊嚴故事

1、晏子使楚

晏子出使到楚國去。楚國的君臣想耍笑壹下晏子,顯顯楚國的威風。他們知道晏子是個矮個子,就在大門旁邊開了壹個小洞,讓晏子從這個小洞進城去。

晏子走到小洞前邊,看了看,說:“這是狗洞,不是城門。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進。今天,我是出使楚國,不是出使狗國。請問我是來到了狗國呀,還是來到了楚國?”楚人無話可對,只好打開城門,迎接晏子進去。

晏子見到楚王,楚王笑嘻嘻地說:“怎麽,齊國就沒有人了嗎?”

晏子知道楚王是在諷刺他,就不動聲色地回答說:“您這是什麽話!單是我們齊國首都臨淄,就有七八千戶人家。街上的行人要是都張開衣袖,就可以遮天蔽日;要是都甩壹下汗水,就可以匯集成壹場大雨,人擠得肩膀挨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大王,您怎麽說齊國沒有人呢?”

楚王說:“既然有這麽多人,為什麽要派妳這樣的人來出使呢?”

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噢!這您就不知道了。我們齊國派遣使臣有個規矩:要是對方是個上等國家,就派壹個有本事、有德行的人去;要是對方是個下等的國家,就派壹個碌碌無能的人去。因為我是最沒出息的人,所以才把我派到妳們楚國來。”

2、蘇武牧羊

匈奴單於為了逼迫蘇武投降,開始時將他幽禁在大窖中,蘇武饑渴難忍,就吃雪和旃毛維生,但絕不投降。單於又把他弄到北海,蘇武更是不為所動,依舊手持漢朝符節,牧羊為生,表現了頑強的毅力和不屈的氣節。

3、楚國有壹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壹定完壁歸趙。

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壹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

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壹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壹起在柱子上撞碎。

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

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4、老革命家吳玉章,年輕時東渡日本留學。1904年元旦,因清朝末年中國貧弱,日本人看不起中國,在懸掛的萬國旗中,故意不掛中國國旗。為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尊嚴,吳玉章挺身而出。

代表留日學生向學校當局嚴正提出:必須立即向中國學生道歉並糾正錯誤,否則,就要舉行罷課和絕食以示抗議。學校當局在中國愛國留學生的強大壓力下,只得認錯道歉。

5、藺相如完璧歸趙

惠王得到了壹塊和氏璧,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王讓藺相如帶和氏璧去,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壹定完壁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

藺相如誆說玉上有壹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

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壹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壹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

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