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細品味壹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壹寫讀後感了。那麽妳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精選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1孝,即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特別強調的壹種,《弟子規》中,對待長輩的態度無疑寫的清清楚楚,“孝”這壹概念,早應該在中華民族的傳統中成為不可磨滅的壹條了,從“烏鴉反哺,羊羔跪乳”這婦孺皆知的故事中體現出來了。
文中說,當作者看過二十四孝後,看到做個孝子如此之難,原先做個孝子的計劃便徹底放棄了,其實我覺的,做孝子不壹定非要將事例硬安到自己頭上,那樣多生硬來著,只要打心眼裏替母親著想,替父親著想,不讓他們為自己操心,在家務上替他們分擔壹些,也是壹種孝,雖不如事例上那麽感天動地,但至少也是壹種平平凡凡的孝呀!
硬把事例往自己頭上安,是行不通的,畢竟時代在變,妳說有壹天妳父母想吃鯉魚,妳說:“好,我要做壹個孝子,臥冰求鯉去!”行的通嗎?現在冬天沒有古代冷,湖面上通常才結壹層薄冰,恐怕人才站上去還沒來得及臥下呢,冰就碎了,當時別說父母吃不到鯉魚,恐怕也會嚇的趕緊跑到湖邊來救人,再說,現在市場上明明有鯉魚賣,幹嗎要那麽費勁去求鯉魚呢?
其實,這些事例所要表明的,是“孝”的精神,“孝”不是壹件事情,而是壹種精神,平平凡凡的“孝”反而更加的溫馨,向壹縷淡淡的香氣迷漫在家庭之中,使每個人都感到淡淡的幸福。
不用那麽驚天動地,平平凡凡的“孝”,壹句話、壹個眼神、壹個動作,更加的溫馨、幸福。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2讀了這篇文章,我才終於明白:想做孝子,還真是不容易啊!
曾經以為,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但現在終於明白,有些事,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麽簡單。比如說“郭巨埋兒”這個故事,說的是為了讓母親吃飽飯,竟要將未滿三歲的兒子埋掉。我不禁倒抽了壹口涼氣:如果我的父親也學著郭巨,那死的不就是哦?所幸我家還算比較寬裕,這還是落不到我頭上的。但不僅僅只是母親與郭巨是血肉之親,那三歲的兒子也是人,也是他的親骨肉啊!如此虛偽,真是令人哀嘆!
其實,隨著科技的發展,在以前我們認為是至孝的大好事,現在已用不著那麽誇大其詞的去做了。正如魯迅先生所寫的“卻很少見有紳士赤條條地躺在冰上面,將軍跳下汽車去負米”。這都是多此壹舉,若換在先前,妳的這種行為回被大肆贊揚;若是現在躺在冰上用身體的溫度把冰化開,不被人看作異類才怪。幸好只有少數的人會這樣做,要不然,全世界就只剩下已至古稀之年的老人了。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3《朝花夕拾》中有壹篇叫《二十四孝圖》的文章,給我印象十分深刻,頗有感受。
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壹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後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壹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壹壇金子來,才免了兒子壹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壹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
隨便壹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惡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4孝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它都指引著我國人民的思想和價值取向。讓咱們從中得到領悟和思考。然而古代和現代還有很大差距,並不是沒壹個故事都讓咱們追捧和領悟,咱們要懂得從中篩選,知道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百事孝為先”的道德思想,始終根植在無數人民的內心深處。“親嘗湯藥”中漢文帝劉恒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百裏負米”中仲由自我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裏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扼虎救父”中楊香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我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最後放下父親跑掉等等這些無不體現著他們內心深處的孝感,讓咱們從中去領悟如何關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5百善孝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圖》本是壹本宣揚儒家孝的觀念的兒童傳統讀物。而魯迅先生這篇文章就寫在於反對白話文的潮流爭鋒相對之時。作者以激奮起筆,貫穿了辛辣的諷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虛偽,表達了他的愛憎之情。
並不是否定魯迅的觀點。的確,新中國是需要像他這樣敢說敢做的人才,也的確很渴望壹個去打擊封建殘酷的聲音。然而,對於他所言的觀點我卻意見相左。
不得不承認的是,二十四孝的確有著壹些像哭竹生筍臥冰求鯉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話的故事。也有壹些極端壹味的如老萊娛親郭巨埋兒。妳可以稱之為荒誕,但它只是僅僅起到警示後人的作用,目的還是好的。試問難道真的有人去學著文中那般臥在冰上,求著鯉魚的到來?有真的有白發老爺在故作小兒狀嗎?
古代不受孝道的極為少見,也算是屈指可數。倒是在如今的社會不孝兒女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長大,成人後卻對父母不屑壹顧,冷嘲熱諷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醜,子不嫌家貧,我想現代人也逐漸喪失了這種傳統了吧!
讀完《二十四孝圖》後,相信大家對孝有了很深的理解。孝是我們作為壹個中國人應該遵循的傳統美德,可是現在的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不孝順父母的現象,所以我們更能好好的理解孝的深層內涵,學著做壹個孝順的人。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6我在網上看了壹篇叫《二十四孝》的文章,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讓我深受感動。其中,有壹則是“臥冰求鯉”,這則小故事在令我感動的同時也讓我受益匪淺。
這則小故事講的是古代壹位叫王祥的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但是,當父母生病時,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馬上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愈。王祥的母親使他失去父愛,王祥都能在父母生病時,衣不解帶地侍候,還在冬天用自己的體溫來把冰融化,捉鯉魚給繼母吃。真是令我感動極了。
古代的人們如此孝順。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壹代更比壹代強”。在構造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孝敬父母,更何況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但是,事實好像有點不盡人意,歷史寶貴財富並沒有得到部分現代人的認同,甚至有的人還要父母來“孝敬”他們,在他們心中,父母是天經地義要養他們,要為他們做牛做馬的觀念。他們認為只有自己逍遙快活就夠了,卻不體諒,不理解父母對自己所付出的辛勞,更不用提要他們孝敬父母了。他們可否想過母親十月懷胎的痛苦和父母親把他們從壹個小嬰兒拉扯大的艱辛,難道這也能讓人所忘卻嗎?如果這些都不能感化他們的鐵石心腸,那他們只能得到人們的唾罵和拋棄。
父母給我們的愛是無私的,父母默默地為我們操勞。如果妳夠細心,就會發現父母臉上多了壹條條皺紋,頭上多了壹絲絲銀發。父母在我們的成長路上精心的養育並教育我們,卻不求回報,父母對我們的愛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所以,我們現在要好好孝敬父母,哪怕是幫媽媽做做家務,給爸爸捶捶背,把好吃的留給父母吃,做壹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此外,我們更要好好學習,不辜負父母對我們的期望,長大以後好好報答父母,好好孝敬父母!
“孝敬”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就像這則故事中的王祥那樣,我壹定好好孝敬父母。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7品讀完《二十四孝圖》後,我不禁從內心深處發出感慨:“孝”,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孝”就是壹個人立身處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孝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古人常說“百善孝為先”。從古到今,關於孝的感人事跡壹直發生,件件都令我們深受震撼。
東漢時期,有壹個人名叫黃香,他在九歲時母親就去世了,所以黃香對父親就更加孝順、關愛了。嚴冬時,黃香就在父親睡覺之前先鉆進被子,用自己的身子把被子捂熱,為的是讓父親能溫暖舒適的睡個好覺;酷暑時,黃香就用扇子將枕席扇涼,為了讓父親睡的涼快,自己不惜累的滿頭大汗。親朋鄰居知道後,都稱贊黃香是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
黃香長大後,當上了大官,但他體恤百姓,孝順父母,百姓們都頌揚他:“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曾有壹個感動了全中國的故事,它讓天下的母親收獲慰藉。
2004年,壹個叫田世國的人用他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母愛大如天的真理。在田世國得知其母患得尿毒癥後,他便偷偷地去了醫院做了血樣檢查,配型成功後,田世國瞞著母親,毅然將自己的壹個腎臟移植給她。
手術成功後,田世國的母親恢復得很好,然而,她卻始終不知自己換上的腎是自己兒子的。田世國說:“如果我媽恢復得比較正常,器官排斥的比較小,我想這就永遠是個秘密吧”。這是壹個美麗的謊言,更是壹份拳拳孝子心!
“孝”是華夏文明的不可或缺的必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兒女恪守的人生準則。《孝經》上說:“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就是說,如果壹個人能真正做到敬愛自己的親人,那麽他必定會以同樣的心態去對待別人。正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可見,孝的傳統美德意識已經似樹根壹般,牢牢地紮在中國人民的心中,絲毫不可動搖。
我們中有誰知道,在美國人眼裏,中國人尊老愛幼、贍養父母是全世界做的最好的,而在美國是不可想象的,聞者感嘆:我們自己丟掉、忽視的,發達國度的人卻要拾起來。對此,我們是否應該反思?是否應該好好地珍惜古人為我們留下的這寶貴的精神財富?
做“孝”不必轟轟烈烈,作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從身邊的壹些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多壹些為父母著想的地方,盡自己所能做壹些令父母身心愉悅的事情。
大家***進壹步,努力將中華傳統美德—“孝”發揚光大!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8讀了《二十四孝》,我最喜歡“拾葚異器”這個小故事。它講的是壹個叫蔡順的人少年時喪父,對母極孝。當時環境惡劣,只好拾桑葚充饑。
壹天,蔡順遇到了赤眉軍,他們問他為什麽要把紅色和黑色的桑葚分別裝在兩個蔞子裏?蔡順回答說黑色的留給母親吃,紅色的自己吃。赤眉軍聽了,很是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鬥白米,壹頭牛,讓他回去侍奉母親,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敬佩之意。
這個故事令我感動了許久:蔡順對母親的孝心雖然只體現在那麽壹點兒小事上,但卻值得讓人回味。
我也很敬佩蔡順,敬佩他的孝心,事事都為母親著想。讀完這個故事後,我認真反思了壹下,發現生活中其實有很多這樣孝敬父母的事,這樣的小事雖然很平常,更不引人註意,但它們包含了壹顆顆愛心、壹顆顆孝心。
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就是“百善孝為先”,我們應當孝敬父母,只要從蔡順“拾葚異器”這壹點點小事做起!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9《二十四孝圖》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魯迅由對反對推行白話人的痛斥想到了自己小時候。由自己小時候看的繪本想起了自己在日本留學時候看到日本的小學生用的圖書,感慨自己小時候和現在的小孩子讀書是如何的枯燥呀。這讓我想起來了霍先生之前在公眾號發表的幾篇文章,自己以前看霍先生寫的壹些遊記是非常歡喜和憧憬的,但是最近先生連續發好幾篇對於日本教育的“吹捧”的文章還有對中國的壹些意見,還記得當時自己還在微信上留言了,對先生所說的進行反駁。後來就對於先生發的文章開始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了。
今天看到魯迅先生在文章裏發出這樣的感慨,不禁肅然起敬。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大多寫於壹九二七年之前。差不多壹百年了,中國的學者還是在發出:中國和日本還是有那麽大的差距的感慨。自己的愛國之心自是不用懷疑的,但是兩個跨越近100年的學者都紮起感慨,我真的想自己親身去體驗壹下到底差距在哪裏?
後來文章中魯迅先生想起小時候壹位儒者送給他的壹本《二十四孝圖》。魯迅在聽完這本書裏所有的故事後,對於想做壹個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突然感到壹陣的***鳴啊。近幾日回家然後和爸媽聊了壹下對於自己以後的規劃,想法和他們認為的完全背道而馳,心中十分的苦悶。他們想自己畢業就要回到縣城,按照自己所學的,在那裏大致也可以找到壹份相對輕松的事情,然後看看能不能考教師資格證或者走走關系考個公務員。對於爸媽的考慮自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可能因為爸媽自小在家,對於自己,父母的愛從來不覺得奢侈,所以也不會太大的珍惜。畢業以後壹直想著多賺錢然後追隨前輩的腳步。和父母吐露心聲後,他們大為不悅,壹直說我太自私,勸我要看清現實。
文章最後,他(魯迅)覺得自己小時候看不懂的問題,長大了知道又開始計較和後怕,覺得自己這樣的想法著實可笑。關於孝這個問題,自己壹直也是搖擺不定的,小時候到高中都非常聽爸媽的話,但是到了現在,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很多事情大致要和他們對著幹,好像叛逆期延遲了壹樣。很多時候都害怕家裏突然打來電話講不好的事情,對於爸媽的身體也是非常的擔心。到現在自己也是看不懂孝這個字啊。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讀後感10文章講作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感受,揭示封建孝道虛偽殘酷。作品著重分析“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性命,“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倫紀,誣蔑古人,教壞人”。作品當時反白話文、提倡復古傾向予以尖銳抨擊。
所謂二十四孝圖本講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書,主目宣揚封建孝道。但其“老萊娛親”“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晉代有個叫郭巨,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家產分兩份,給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母極孝。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妻子商量:“兒子以再生,母親死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兒子抱出,挖坑埋。興好挖出壇金子,才免兒子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性,人貴”人本觀念。看似孝,其實殘忍。古有求神父母治病舍身,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念,今有父母治病獻五臟,極少有父母去殺人。節約糧食,就想自己親生兒子殺,則有違老母愛孫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有人這種孝舉,稱“愚孝。“
隨便翻二十四孝圖,這樣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冷酷無情;“孝感動天”。
假期讀了魯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壹篇文章,雖然名叫二十四孝圖,但其實並沒有寫出如何孝順父母,沒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臥冰求鯉卻讓童年的魯迅產生了恐懼,他壹直認為孝順父母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後,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從文章中可以讀出魯迅先生對封建制度的厭惡。試想這種常人不能做到的,卻又拼命引導要求人去做到,是便於統治,不從根本上解決貧窮問題,卻要求人們做出十分極端的行為並以此為孝道,而且還對這種孝道加以宣揚。
二十四孝圖是壹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候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感受,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以及了中國兒童可憐,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