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錯誤 鄭愁予 賞析

錯誤 鄭愁予 賞析

鑒賞:

《錯誤》這首詩,以壹連串具有傳統意味和江南風情的意象,將豪放曠達的氣質和欲語還休的情韻融為壹體,營造出和諧、完整的藝術境界。雖然詩中寫了思婦和浪子,但與傳統的閨怨詩相比,表現出了較強的歷史感和時空感。

《錯誤》最大的特點是敘事、畫面的象征化以及對照手法的結合運用。從第壹節開始,在壹個敘事的語境中, 季節、容顏、蓮花就***同型塑出這些詞語的象征意味。

第壹節兩句,以第壹人稱“我”寫遊子走過江南,“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詩中,“容顏”顯然借指某個人,至於這個人的性別,在語言文化的規約下很自然會將其認同為“女性”。

前半句中“等”和“季節”賦予了“容顏”以敘事內容和時間限度;後半句是對“容顏如花”這個套板化譬喻的推進和激活,詩人不再甘於用靜止的喻體去比附靜止的本體,喻體被轉化為兩種動作狀態——開、落。所以,這個句子就是詩人對壹個具有情節性、動作性和時間性的故事的切片和象征。

從詩歌藝術的角度看,這句詩十四字卻包含著如此豐富的內容,它對“容顏”這個中心詞的前後修飾,使簡單的借代獲得了微妙的情景性和獨特的心理內涵;它又采用了將敘事情景象征化的方式,使詩歌言簡意豐,富於詩性的密度。

出處:出自中國臺灣當代詩人鄭愁予的《錯誤》。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鄭愁予,原名鄭文韜,祖籍河北寧河,1933年出生於山東濟南,在北平長大,抗戰期間隨母親轉徙內地各處避難,途中由母親教讀古詩詞。

15歲開始創作新詩。鄭愁予在1949年與家人遷往臺灣,初到時正趕上現代派詩社和詩刊開始創辦,成為了現代派詩人中的重要壹員。在中興大學畢業後,在臺灣出版第壹本詩集《夢土上》,早期詩作多為關懷社會的詩。

《錯誤》是鄭愁予自述該詩源自童年的逃難經歷,他小學時,抗戰就全面爆發開始了,父親從陸軍大學受訓後壹畢業就被送到湖北抗戰前線,調去襄陽張自忠的部隊,他則跟隨著母親經歷過各種逃難,壹路上看到很多傷兵。

1948年12月,他到江南的壹個村落,那裏喚起了他童年時期逃難的記憶,有關炮車,有關戰馬的馬蹄聲,他把這些冒出的經歷藝術化,寫成了《錯誤》。這首詩的主角就是以鄭愁予母親為原型的。

百度百科-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