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屈原端午節的來歷故事是什麽?

屈原端午節的來歷故事是什麽?

屈原端午節的來歷故事是:

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壹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壹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

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屈原端午節的習俗: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相傳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死後,楚國人民不舍他的死去,劃著船追趕著去救他,直至劃到洞庭湖,同時人們也希望通過劃龍舟的方式,驅散河中的魚蝦,以免屈原的屍體受到魚的傷害。

2、吃粽子

大多數人,在端午節這天都會吃粽子,或買或自己做,幾乎粽子也成了端午節的壹種標配。端午節吃粽子,依然與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屈原在死後,楚國人民往河裏扔粽子,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魚去吃粽子,而不要傷害屈原的屍體,慢慢的吃粽子也成了端午節的壹項重要活動。

3、佩香囊

在這壹天,父母都會給小孩佩戴香囊,壹方面小孩子佩戴上香囊,會看起來更加可愛,而且也讓小孩子更有節日感,另壹方面則有避邪驅瘟之意,寄托了人們的壹種美好祝願,希望小孩快快樂樂、無病無災。

4、懸艾葉菖蒲

在端午節,插艾和菖蒲也是壹件比較重要的事。這天人們清早都會打掃庭院,然後將菖蒲、艾條插在大門之上,以起到壹種驅魔法鬼的作用,來寄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