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虞美人李煜文言文

虞美人李煜文言文

1. 虞美人 李煜 原文

1、《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2、譯文壹年壹度的春花秋月什麽時候才能了結,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樓上昨天夜裏又刮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經衰老。若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壹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

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 韻轉兩平韻。②了:了結,完結。

③砌:臺階。雕欄玉砌:指遠在金陵的 南唐故宮。

應猶:壹作“依然”。 ④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3、賞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絕命詞。

2. 南唐後主李煜的《虞美人》 全文和翻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壹江春水向東流。

賞析壹

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壹。那麽,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淒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禦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壹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結句“壹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3. 李煜的詞《虞美人》原文

《虞美人》 ·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壹江春水向東流。賞析壹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

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壹。那麽,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淒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禦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

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壹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結句“壹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

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

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

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賞析二作為壹個“好聲色,不恤政事”的國君,李煜是失敗的;但正是亡國成就了他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地位。

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傳誦不衰的著名詩篇。

這首詞刻畫了強烈的故國之思,取得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效果。“春花秋月”這些最容易勾起人們美好聯想的事物卻使李煜倍添煩惱,他劈頭怨問蒼天:年年春花開,歲歲秋月圓,什麽時候才能了結呢?壹語讀來,令人不勝好奇。

但只要我們設身處地去想象詞人的處境,就不難理解了:壹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這些美好的事物只會讓他觸景傷情,勾起對往昔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思,今昔對比,徒生傷感。問天天不語,轉而自問,“往事知多少。”

“往事”當指往昔為人君時的美好生活,但是壹切都已消逝,化為虛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來,為什麽人生的春天卻壹去不復返呢?“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東風”帶來春的訊息,卻引起詞人“不堪回首”的嗟嘆,“亡國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讓我們來想象:夜闌人靜,明月曉風,幽囚在小樓中的不眠之人,不由憑欄遠望,對著故國家園的方向,多少淒楚之情,湧上心頭,又有誰能忍受這其中的況味?壹“又”字包含了多少無奈、哀痛的感情!東風又入,可見春花秋月沒有了結,還要繼續;而自己仍須茍延殘喘,歷盡苦痛折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國”的倒裝。“不堪回首”,但畢竟回首了。

回首處“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想象中,故國的江山、舊日的宮殿都還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懷想時,多少悲恨在其中。

“只是”二字以嘆惋的口氣,傳達出無限悵恨之感。以上六句在結構上是頗具匠心的。

幾度運用兩相對比和隔句呼應,反復強調自然界的輪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暫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沈。壹二兩句春花秋月的無休無止和人間事的壹去難返對比;三四兩句“又東風”和“故國不堪回首”對比;五六兩句“應猶在”和“改”對比。

“又東風”、“應猶在”又呼應“何時了”;“不堪回首”、“朱顏改”又呼應“往事”。如此對比和回環,形象逼真地傳達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

最後,詞人的滿腔幽憤再難控制,匯成了曠世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以水喻愁,可謂“前有古人,後有來者”。

劉禹錫《竹枝詞》“水流無限似儂愁”,秦觀《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這些詩句或失之於輕描淡寫,或失之於直露,都沒有“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來得打動人心,所謂“真傷心人語”也。

把愁思比作“壹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顯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漲溢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不舍晝夜,無盡東流。

形式上,九個字平仄交替,讀來亦如滿江春水起伏連綿,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達出來了。以這樣聲情並茂的詞句作結,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書頁,讀者似也被這無盡的哀思所淹沒了。

全詞抒寫亡國之痛,意境深遠,感情真摯,結構精妙,語言清新;詞雖短小,余。

4.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原文及翻譯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譯文這年的時光什麽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註釋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死後地下開出壹朵鮮花,因以為名。又名《壹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

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了:了結,完結。

砌:臺階。雕欄玉砌:指遠在金陵的南唐故宮。

應猶:壹作“依然”。 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5. 李煜虞美人原文及賞析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

通篇采用問答,以問起,以答結,以高亢快速的調子,刻繪詞人悲恨相續的心理活動。“春花秋月”,人多以為美好,可是過著囚徒般生活的後主李煜,見了反而心煩,他劈頭怨問蒼天:春花秋月,年年花開,歲歲月圓,要到什麽時候才能完了呢?奇語劈空而下,問得好奇!然而,從後主處境設身處地去想,他對人生已經絕望,遂不覺厭春花秋月之無盡無休,其感情之極端悲苦可見。

後主面對春花秋月之無盡時,不由感嘆人的生命卻隨著每壹度花謝月缺而長逝不返。於是轉而向人發問:“往事知多少?”壹下轉到社會現實中來了,“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南唐國當皇帝的時候,可是,以往的壹切都沒有了,都消逝了,都化為虛幻了。

他深深嘆惋人生之短暫無常。“小樓昨夜又東風”,縮筆吞咽。”

又東風“點名他歸宋後又過了壹年。時光在不斷消逝,引起他無限感慨。

感慨什麽呢?”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筆呼號,是壹片深沈的浩嘆。夜闌人靜,幽囚在小樓中的人,倚闌遠望,對著那壹片沈浸在銀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國之思,淒楚之情,湧上了心頭,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完全以壹個失國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國之恨,表現出後主任情縱性,無所顧忌的個性,和他那種純真而深摯的感情。”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他遙望南國慨嘆,”雕欄“”玉砌“也許還在吧;只是當年曾在欄邊砌下流連歡樂的有情之人,已不復當年的神韻風采了。”只是“二字的嘆惋口氣,傳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恨之感。

”亡國之音哀以思“,由於亡國,李煜由壹國之主,跌落為階下之囚,他失去了歡樂,失去了尊嚴,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他的追思,他對國家和自己壹生變化的痛苦的嘗味。以上六句的章法是三度對比,隔句相承,反復對比宇宙之永恒不變與人生短暫無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沈。

如頭二句以春花秋月之無休無盡與人世間多少”往事“的短暫無常相對比。第三句”小樓昨夜又東風“,”又東風“三字翻回頭與首句”春花“”何時了“相呼應,而與第四句”故國不堪回首“的變化無常相對比。

第四句”不堪回首“又呼應第二句”往事知多少“。下面五、六兩句,又以”雕欄玉砌應猶在“與”朱顏改“兩相對比。

在這六句中,”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壹脈相承,專說宇宙永恒不變;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也壹脈相承,專說人生之短暫無常。如此回環往復,壹唱三嘆,將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曲曲傳出。

最後,悲慨之情如沖出峽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壹發而不可收。詞人滿腔幽憤,對人生發出徹底的究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著無窮無盡的悲愁麽?”壹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顯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之不舍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

這九個字,確實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出來了。九個字,五仄四平,平仄交替,最後以兩個平聲字作結,讀來亦如春江波濤時起時伏,連綿不盡,真是聲情並茂。

這最後兩句也是以問答出之,加倍突出壹個”愁“字,從而又使全詞在語氣上達到前後呼應,流走自如的地步。顯然,這首詞是經過精心結構的,通篇壹氣盤旋,波濤起伏,又圍繞著壹個中心思想,結合成諧和協調的藝術整體。

在李煜之前,還沒有任何詞人能在結構藝術方面達到這樣高的成就。所以王國維說:”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

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惟李後主降宋後之作及水叔、子瞻、少遊、美成、稼軒數人而已。”

(《人間詞話刪稿》)可見李煜的藝術成就有超越時代的意義。當然,更主要的還是因為他感之深,故能發之深,是感情本身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也是王國維說得好:“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這首《虞美人》充滿悲恨激楚的感 *** 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壹切,沖決而出之勢。

壹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李煜詞這種純真深摯感情的全心傾註,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出於“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詞”吧,這個特色在這首《虞美人》中表現得最為突出,以致使李煜為此付出了生命。

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五月之夜》)李煜《虞美人》不正是這樣的不朽之作嗎。

6.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原文,翻譯及賞析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 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譯文 這年的時光什麽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鑒賞(壹)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絕命詞。相傳他於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於外。

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壹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不斷更替,人生多麽美好。可我這囚犯的苦難歲月,什麽時候才能完結呢?“春花秋月何時了”表明詞人身為階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傷懷。

回首往昔,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麽會弄到今天這步田地?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茍且偷生的小樓又壹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

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壹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

“又”點明了“春花秋月”的時序變化,詞人降宋又茍活了壹年,加重了上兩句流露的愁緒,也引出詞人對故國往事的回憶。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盡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

這裏暗含著李後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朱顏”壹詞在這裏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壹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壹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

詩人先用發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湧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詞以明凈、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難怪前人贊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壹字壹珠”。

全詞虛設回答,在問答中又緊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寫得自然而壹氣流註,最後進入語盡意不盡的境界,使詞顯得闊大雄鑒賞(二) 這是壹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過對自然永恒與人生無常的尖銳矛盾的對比,抒發了亡國後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語語嗚咽,令人不堪卒讀。春花浪漫,秋月高潔,本令人人欣喜,但對階下之囚來說,卻已了無意趣了。

"何時了"三字雖問得離奇,實含兩層意蘊:往昔歲月是何時了卻的?劫後之殘生又將何時了卻呢?這表明了他對生命的決絕心態。 "小樓昨夜又東風"更具體印證了春花秋月無法終了的事實。

由小樓進而聯想到故國, "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語。"月明中"既是呼應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將小樓、故國,人生等等統統籠罩在永恒的月色中,則李煜個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類之大悲哀。

換頭承故國明月,點出物是人非之意。全詞到此為止的六句,都是兩兩對照,寫出永恒與無常的巨大反差,表現作者對宇宙與人生關系的思索。

但柔弱的李煜已經不可能由此激發出進取的 *** ,而只能在與生命決絕前,放縱壹下悲哀的心情,任憑自己沈溺在這種無邊的生命悲歌中,靜靜地等候人生終曲的奏起。 煞尾兩句自問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懷,寫出愁思之無邊無際、無窮無盡、無休無止、無法遏制。

以水喻愁,李煜之前已有許多,但此句不僅新穎警辟,而且既貼切又富有力度。遂為名句。

可與李頎"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劉禹錫"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無限似儂?";秦少遊"落紅萬點愁如海"等參讀。 唐圭璋《李後主評傳》指出:"他身為國主,富貴繁華到了極點;而身經亡國,繁華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極點。

正因為他壹人經過這種極端的悲樂,遂使他在文學上的收成,也格外光榮而偉大。在歡樂的詞裏,我們看見壹朵朵美麗之花;在悲哀的詞裏,我們看見壹縷縷的血痕淚痕。

" 以上均來源於古詩文網。

7.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原文和譯文

原文: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

譯文:春花秋月什麽時候才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小樓上昨夜又刮來了春天的東風,在月明中對已亡的本國不忍回首去想念。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還在,只是朱紅的顏色已經改變。

問您能有多少愁?正象壹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賞析這首詞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唐宋詞中的名篇。

李煜以帝王之尊度過三年“日夕以淚洗面”的囚禁生活,受盡屈辱,嘗盡辛酸,最後被宋太宗用藥毒害而死。這首詞可以看作是他臨終前絕命詞,據說這首詞中抒寫自己的悲恨和懷念故國,因而成為他被害的直接原因之壹。

詞中吟詠感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訴說自己的悲劇命運和人生的愁恨,追懷往事,懷念故國,表達了亡國之痛。詞的開頭壹句就極為沈痛。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可是作者卻以怨恨的口吻發出詰問:“春花呀 ,秋月呀,什麽時候才能終了呢?”詞人為什麽這樣見花落淚,對月傷心,為什麽這樣痛不欲生呢?因為春花秋月只會引起他對往事的追憶,而往事樁樁件件都會令人心碎。“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兩句縮筆吞咽,放筆呼號。

因偷生人間,歷盡折磨,感到這種非人的生活、痛苦的折磨沒有盡頭,而往日的壹切又不堪回首,只能更加增添悲愁。下闋承上,因故國月明進壹步聯想,舊日的宮殿猶在,而江山易主,人事已非,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37616462回想起來真是肝腸寸斷,淒慘之至。

結尾兩句自問自答,傾吐心中不可抑之愁,用江水的長流不息來形容自己愁恨的永無盡時,以興體作結,尤為精警。全詞以問起,以問結,由仰首問物,到撫心自問,壹氣盤旋,曲折回蕩,如泣如訴,聲淚俱下。

通篇語氣連貫而又起伏不定,抒發感情深沈真摯。詞中還運用反襯和比喻,如春花秋月本來是美好的事物,但卻怨問其“何時了”,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不堪回首”之念。

這都是反襯的手法,表達感情更為深刻。“壹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形象地表現出愁思如水,長流不斷,無窮無盡。

通過這樣具有詩意的形象比喻,真實而深刻地表現自己的深哀和劇痛,而且將這些抽象的、難以捉摸的東西寫得具體形象,達到很好的藝術效果。

8. 虞美人李煜的註釋譯文

⑴了:了結,完結。

⑵故國: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⑶砌:臺階。

雕欄玉砌:指遠在金陵的 南唐故宮。應猶:壹作“依然”。

⑷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朱顏,紅顏,少女的代稱,這裏指南唐舊日的宮女。

⑸君: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壹年的時光什麽時候才了結?過去的事記的很多!小樓上昨夜又刮來了春天的東風,在月明中對已亡的本國不忍回首去想念。 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還在,只是宮女的年齡已經變老。

問我能有多少愁?正像壹江春水向東流。 。

9. 李昱的虞美人原文及譯文

原文和譯文我不說妳也懂了。

下面的給妳看看:

簡介:李煜字重光,號鐘隱,又號蓮蓬居士,五代時南唐的最後壹個君主.李煜在位十五年,不修政事,屈辱茍安,沈湎於奢靡逸樂的宮廷生活。宋滅南唐,李煜肉袒投降,被俘到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相傳三年後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無力治國,卻有多方面的文藝才能.他通音律,善書畫,尤長於詞.早期作品大多反映宮廷享樂生活,風格柔靡.亡國後的篇什,追懷昔日帝王生活,感傷囚徒處境,言辭淒苦,感情深沈.善以白描手法摹寫景物,形象鮮明,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對後代頗有影響.

解析:這首詞寫在李煜亡國被俘之後,抒發了他的亡國之思,亡國之恨。其中既有他為失去曾經擁有的王國、權利、榮華富貴、享樂生活而發的痛苦哀嘆,也包含了對故國河山的思戀和對自己逸樂亡國的悔恨。情調雖然感傷低沈,但情感真實,感觸真切。

善用修辭:本詞中運用了比喻、借代、設問、對比等多種修辭手法。如“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的比喻被視為寫愁的經典。

哦!是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夕那壹天是他42歲的生日,被宋太宗賜的“牽機藥”毒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