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卒章顯誌 深化主題
《嘮嘮咱的莊戶曲》:雖說這麽個,那些個現代音樂呀,通俗歌曲呀,大夥都挺樂意聽的,可俺們是真稀罕二人轉那股子不隔心、不隔調、不隔音的鄉土味兒。是真稀罕那股子走哪轉哪沒揀沒挑不外道的鄉土情兒。妳瞅瞅,都二百來年了,可它照樣活靈著俺們莊戶人的血脈,活靈著俺們黑土地的精氣神
結尾處順其自然地將電視片的主題顯現出來。告知觀眾東北二人轉之所以火爆二百年,歷久不衰之道,就在於它的鄉土味、鄉土情,其中還滲透著莊戶人的血脈,活靈活現地展示出黑土地的精氣神。全片的主旨到此戛然而止,留給觀眾評品的余味和余音。
這種卒章顯誌的寫作方法,是文學藝術創作中司空見慣的手法之壹,但電視人拿來後,稍加調整和發揮,就變成如此貼切的與畫面融為壹體的生動活潑、惟妙惟肖的解說詞結尾。
二、展示未來 鼓舞人心
電視作為大眾傳媒的佼佼者,它不僅要傳遞信息、娛樂百姓、服務民眾,而且要有明確的喉舌意識、宣傳意識、導向意識、審美意識。這就需要在撰寫解說詞時,有意無意地將導向滲透到字裏行間,既不顯生硬與牽強,又帶幾分親切感和人情味,這才能成為優秀的電視解說詞。
展示未來,鼓舞人心是電視專題片的重任,也是解說詞要在結尾處明示或暗示觀眾的任務。如《中國民工潮》在這方面就有其獨到之處: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前進的道路不斷拓寬,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和積極引導下,民工潮正在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壹道壯觀、美麗的風景線。
對民工潮的看法與評價,各有已見。不管什麽見解都可以獨立壹詞,但千百萬民工對城市建設、城市繁榮所做的巨大貢獻是鐵壹般的事實,創作者在專題片結尾處,深情贊嘆農民工的貢獻與創造。他們是“壹道壯觀、美麗的風景線”。
這壹結尾真實、動人又感人。它確實反映出人民百姓、電視編導和政府機構對美好前景的樂觀自信,和對農民工的高度評價。
三、飽含哲理 發人深省
哲理,就是對宇宙人生的原理的深刻認識。這種認識必須通過對事物敏銳的觀察、對生活深刻的感悟、對社會人生深度的洞察,才能迸發出思想火花,並熔鑄、升華出壹種理性的思考與認識。
解說詞哲理的智慧之光,對觀眾認識社會、領悟人生真諦、提升思想品位有所啟迪。電視解說詞的結尾,能運用飽含哲理的語句,將是開啟發人深省的鑰匙。
《雕塑大師劉開渠》:作品,是他生命的壹部分,是他精神的寄托,是他形象的再現。雕塑大師的作品,他的理想、誌向、情操,都融合在其中,這就是雕塑大師的雕像。象泥土壹樣質樸,象石膏壹樣潔白,象白玉壹樣堅貞,象青銅壹樣永恒。給歷史造碑的,是人,給人造碑的,是歷史!
這部《雕塑大師劉開渠》的解說詞結尾,充滿哲理意味,讀之雋永含蓄、余味無窮、啟人心智、引人深思。讓觀眾看片時觀之有所得,聽之有所悟,進而去思考、領悟歷史與人生、人生與歷史的深層互動關系。
四、 委婉含蓄 余韻悠長
清新淡雅、委婉含蓄,是詩詞歌賦創作極力追求的壹種技巧、壹種境界,也是壹種藝術追求。含蓄,即用最有限的語言去追求無限的意趣。
在解說詞寫作上,特別是結尾收官處應用委婉含蓄的筆法,就會營造出余韻悠長、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傳播效果。
如《廬山之“不識廬山真面目”》的結尾:
他們仍然“不識廬山真面目”。其實,廬山美就美在看不清它的真面目。人們總是特別鐘情於雲中看山,霧裏看花,月下飲酒,酒醉吟詩,這些朦朦朧朧迷迷幻幻的意境。 廬山留給人們的,正是讓人品嘗不盡的朦朧美。
朦朧美、意境美,是所有藝術創作***同的追求。電視解說詞寫作並不刻意追求此種表現手法,但借用它的表述方法,恰到好處地撰寫出廬山美景之真諦,和廬山魅力久存人間的奧秘,別有壹種韻致與風情,令人耳目壹新。藝術創作是壹脈相承又壹脈相通的,解說詞結尾的寫作之法同樣千差萬別,千人千面,這才是富有個性的創作之法。
五、首尾照應 渾然壹體
電視解說詞的寫作應盡量彌補畫面的缺撼,在結尾處更要觀照前後,氣韻貫通,用首尾照應、水到渠成之法,讓整部作品回轉圓通,壹氣呵成,渾然壹體,給觀眾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
如前所述,陳漢元先生撰寫的《話說運河》的開頭是如此之精彩和美妙,到結尾處,即31回《另起壹行》中解說詞不但緊扣畫面,緊扣主題,而且回應開頭,首尾圓合,上下貫通,行雲流水般地開掘出運河人、運河事的內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