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征的樣貌雖不超過壹般人,卻有膽識謀略,善於讓皇帝回心轉意。魏征總是觸犯龍顏當面直言規勸;有時遇到皇上特別生氣,魏征卻面不改色,皇上也就息怒。魏征曾請假回家上墳,回來後對皇上說:“聽別人說,皇上打算去南山遊玩,壹切已經安排妥當、整裝待發。但現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麽原因呢?”
皇上笑答:“起初確實有這樣的打算,但是擔心愛卿妳責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皇上曾得到壹只很好的鷂鷹,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見魏征前來,藏到懷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鷂鷹最終悶死在皇上懷中。
2、玄武門事變後,李建成被自己的弟弟李世民殺死,李世民做了皇帝。李世民君臨天下之後,有人就向李世民悄悄告狀,說魏征曾經替李建成出過好多對李世民不利的主意。唐太宗李世民於是召見魏征,問他:“妳為何挑撥我兄弟之情?”
彼時魏征已經是階下之囚,然而依舊鎮定自若、理直氣壯的說:“人各為其主。我之前在太子手下做事,可惜太子當初沒有聽我的話,要不然,現在坐上皇位的人還不知道是誰呢。”大家都直冒冷汗,覺得魏征要完了。沒想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聽了魏征這大逆不道的話之後,非但沒有責怪魏征,反而說:“已經過去的事情,就不用再提了。”
3、唐太宗重用魏征後,還主動和魏征結為親家。魏征生活的很簡樸,屋子也很簡陋,唐太宗想給他大房子,被他拒絕了。魏征直言上諫,雖經常觸怒龍顏,可是後來每當鎮定下來的時候,唐太宗李世民總會認為魏征說的有道理。
“貞觀之治”之所以國泰民安,魏征功不可沒。唐太宗曾把魏征形象的比作自己的鏡子,認為可以照出自己的缺點。魏征死後,唐太宗李世民常常懷念地說,自己沒了壹面心愛的鏡子。唐太宗為魏征罷朝五日,親自為魏征寫了碑文。歷史上壹段賢君良臣的佳話,就此落下帷幕。
4、魏征以前向李世民舉薦杜正倫和侯君集,說他們學富五車,有宰相之才。不曾想在魏征去世不久,杜,候被人舉報謀反,於是壹個被李世民罷免,另壹個直接人頭落地。李世民自然懷疑到魏征身上,自古帝王多疑心。
因為誰都害怕部下結黨作亂甚至起兵篡位,已經死了的魏征就這麽撞到了槍口上。後來李世民又發現了魏征把自己諫言的資料給史官閱讀。這讓李世民越想越生氣,壹怒之下把將衡山公主與魏征兒子的婚約都下旨解除了。不過這明沒有讓李世民解氣,他親自來到魏征墓前,將魏征墓碑咋了個稀巴,壹代忠臣魏征,竟落得如此下場。
5、貞觀之治時,李世民評價魏征:“盡心於我,獻納忠讜。”意思是說,魏征忠心耿耿,為了國家獻出良策,李世民現在的功績,有壹大半是魏征的功勞,魏征不愧為“千古之名臣”。後來,李世民又說:“當政者應當像堯舜禹學習,做壹個明君。自從我重用魏征,天下太平,邊境安穩,百姓富足,可見魏征是多麽忠益的人。”
貞觀19年,李世民親征邊疆,損失慘重,死傷上千,李世民非常懊惱並嘆息說:“如果魏征在世的話,他就不會讓我去打仗,哪裏會損失如此慘重?”後來魏征病逝,李世民悲痛欲絕,失常對身邊的人說:“魏征去世,我就少了壹面鏡子啊。”並留下傳世名言:“以人為鏡,可以正衣冠。”這句話在生活中對我們也很有幫助,多聽取別人的遇見,對提高自己十分有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