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譯文
1、夢溪筆談·雁蕩山的譯文
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此時尚未有名。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贊》,有“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驛,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蕩、龍湫所在。
後因伐木,始見此山。山頂有大池。相傳以為雁蕩。下有二潭水,以為龍湫。又以經行峽、宴坐峰,皆後人以貫休詩名之也。謝靈運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遊歷殆遍,獨不言此山,蓋當時未有雁蕩之名。余觀雁蕩諸峰,皆峭拔崯怪,上聳千尺,窮崖巨谷,不類他山。皆包在諸谷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千霄。
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如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皆是水鑿音漕去聲。之穴,自下望之,則高巖峭壁;從上觀之,適與地平,以至諸峰之頂,亦低於山頂之地面。
世間溝壑中水鑿之處,皆有植土龕巖,亦此類耳。今成臯、峽西大澗中,立土動及百尺,迥然聳立,亦雁蕩具體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則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見,靈運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2、夢溪筆談·隕星的譯文
北宋治平元年,有壹天在常州,正逢太陽落山的時候,天空中發出了壹聲像雷鳴般的巨響,原來是壹顆大星,幾乎像月亮壹樣,在東南方出現。壹會兒又壹聲巨響,這顆大星移到西南方去了。再壹聲震響後,這顆星就落在宜興縣壹個姓許的人家的園子裏,遠近的人都看到了,火光明亮照天,許家的籬笆全被燒毀了。
這時火熄滅了,只見地面上有壹個像茶杯大小的洞穴,很深。往下探看,大星就在洞穴裏面,發著微弱的光。過了好久,才逐漸暗下來,但是還熱得讓人不能靠近。又過了很長時間,挖開那個洞穴,有三尺多深,才得到壹塊圓形的石頭,此時還是熱的呢,它大小如拳頭,壹頭略微尖些,顏色與鐵相似,重量也與鐵差不多。
常州太守鄭伸知道了這件事,就把它送到潤州金山寺保存。直到現在還用匣子保藏著,有遊人到了那裏,就打開匣子讓人們參觀。王無咎為此寫了篇文章,很詳細地記敘了這件事。
二、原文
1、夢溪筆談·雁蕩山的原文
雁蕩山是天下壹座奇特、秀麗的高山,可是自古以來的地理圖譜表籍上都沒有提及過它。宋代祥符年間,因為修建玉清宮,在開山伐木時,才被人所見,這時它連個山名都沒有。根據西域的書籍記載,說有壹個名叫諾矩羅的羅漢,曾住在中國東南海邊雁蕩山芙蓉峰的龍湫。
唐朝壹個叫貫休的和尚寫的《諾矩羅贊》中,也有“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的詩句。這座山的南邊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驛,向前看可以俯視大海,然而當時的人依舊不知道雁蕩、龍湫到底在什麽地方。後來人們因為采伐木材,才開始見到這座山。
山頂上有壹個大水池,它當作傳說中的雁蕩了;山下有兩個水潭,以為就是大、小龍湫了。至於經行峽、宴坐峰,那都是後來人們根據貫休的詩句來命名的。南朝的宋代詩人謝靈運任永嘉太守時,他把永嘉壹帶所有的山水幾乎都遊歷遍了,唯獨沒有談到這個雁蕩山,這是因為當時還沒有雁蕩山這個名稱呢。
我觀察雁蕩山的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險峻、怪異,向上聳立的、高約千尺,高高的山崖和巨大的溝谷,不像其他的山。它的許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圍的山谷裏面。從外往裏看這些山峰,什麽也看不到;只有走到山谷裏面來,才能看到它們的峭拔林立,直沖雲霄。
推究形成的原因,應當是被山谷裏的大水沖刷的結果,沙土都被沖走了,唯獨剩下了這些巍然挺立巨大的巖石。至於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統統都是由水流沖刷而成的洞穴。從下面望這些山峰,都是高聳的巖石峭壁;從上面觀察,山谷裏的峰頂恰好跟周圍山地壹樣高,甚至還低於周圍山地的地平面。
世界上溪谷裏水流沖刷的地方,都有高聳直立的土層和像神龕壹般的巖石,也都屬於這壹類情況,成因是相同的。今天的成臯、陜州以西的大山澗中,直立的土層往往可達百尺,高高聳立著,可算是規模較小的雁蕩山的相似形,只是這裏是黃土的,那裏是石質的罷了。
雁蕩山許多山峰既然不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掩蔽,所以古人沒有看見,那麽謝靈運沒有到過,從事理上說就不奇怪了。
2、夢溪筆談·隕星的原文
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時,天有大聲如雷,乃壹大星,幾如月,見於東南。少時而又震壹聲,移著西南。又壹震而墜在宜興縣民許氏園中,遠近皆見,火光赫然照天,許氏藩籬皆為所焚。是時火息,視地中有壹竅如杯大,極深,下視之,星在其中熒熒然。
良久漸暗,尚熱不可近。又久之,發其竅,深三尺余,乃得壹圓石,猶熱,其大如拳,壹頭微銳,色如鐵,重亦如之。州守鄭伸得之,送潤州金山寺,至今匣藏,遊人到則發視。王無咎為之傳甚詳
三、出處
《夢溪筆談》
擴展資料
壹、創作背景
1082年(宋元豐五年)後,作者政治上不得誌,約1088年前後(元祐三年)住潤州,在那裏修築壹座夢溪園(在今江蘇鎮江東)蔔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較少外出,也較少與人來往,是謂“予退處林下,深居絕過從”。
在創作上,作者自謂“聖謨國政,及事近宮省,皆不敢私紀。至於系當日士大夫毀譽者,雖善亦不欲書,非止不言人惡而已。”即是說,帝王私事,當朝得失,人事毀譽,乃至之前自身的仕途遭遇等等,沈括都沒有也不願意涉及。因此,作者所創作的都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發點則是“山間木蔭,率意談噱”。
二、作品賞析
《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
《宋史·沈括傳》作者稱沈括“博學善文,於天文、方誌、律歷、音樂、醫藥、蔔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夢溪筆談》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被世人稱為“中國科學史上裏程碑”。
三、作者簡介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進士。
熙寧中參與王安石變法。1072年(熙寧五年)提舉司天監,上渾儀、浮漏、景表三議,並推薦衛樸修《奉元歷》。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1075年(熙寧八年)使遼,斥其爭地要求。又圖其山川形勢、人情風俗,為《使契丹圖抄》奏上。
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陜西鹽政。主張減少下戶役錢。後知延州(今陜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1082年(元豐五年),以徐禧失陷永樂城(今陜西米脂),連累坐貶。晚年居潤州,築夢溪園(在今江蘇鎮江東),舉平生所見,撰《夢溪筆談》。
百度百科-夢溪筆談·雁蕩山
百度百科-夢溪筆談·隕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