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訓鳥的人,壹般都是把鳥的翅膀弄斷,這樣就可以使鳥必須依靠主人才能得食。聰明的君主馭臣也是壹樣,它會讓臣子不得不依賴君主的俸祿。妳看凡事都是這個理,靠人吃飯就得聽命於人啊。
歷史上很多皇帝似乎都有暴力傾向。既野心勃勃又疑心重重。這樣的暴君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朱元璋,偏愛使用高壓暴力來管制臣子。史書說在朱元璋統治的時間段裏,天下有才能的人,百個中只幸存了壹兩個,可以想象沒有人才的國家會是什麽樣子。
朱元璋的兒子、以靖難之役打敗自己的侄子,成功登皇位的朱棣,跟他的父親作風就有所不同。朱棣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正是因為這種做法,永樂朝成為整個明朝兩百七十余年的歷史上最為強盛,政治較為開明的時期。
朱棣像壹位高明的馭手,坐在皇位上,拿著手裏的鞭子,指揮著整個國家。我們很難想象壹個人可以像他這樣,既是人民感恩戴德的皇帝,同時也是壹位殺人如麻的惡魔。不管歷史對他如何評價,壹個基本的事實是,在他的統治下,明王朝國力強盛,人民富裕,政治安定,文化繁榮,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充滿活力和開拓精神的時代之壹。以至於出現了鄭和下西洋這樣舉世無雙的盛舉。
縱觀法家的思想,奉行的都是壹種強權政治。但是在強權之下,又註重寬和。 這就像我們經常說的,文武之道,壹張壹弛。
恩德武威同時並用,是古來將帥、君王所重視的統禦謀略之壹。成書於西漢的著名軍事著作《黃石公三略》,就指出“行兵之要”必須“總文武之道”、“操剛柔之術",必須“德威”並用、“仁法”兼施,《黃石公三略》中的“剛”與“威”即我們今天所講的“強制手段”和“暴力行動”,“柔”與“德”即我們今天所講的“政治懷柔”和“精神感化”。
三國時期,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就是運用恩威並施策略的典範。
唐高祖李淵和李靖的故事也是恩威並濟的教科書,李淵建國之初不計前嫌,論功行賞,而後又幾次在關鍵時刻放李靖壹馬,使李靖深為感動,對李淵感恩戴德,忠心耿耿。
大到治國,小到教子,恩威並重,都是最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