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從美國來》觀後感要自創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給好評
有時候會有人忍不住問我,這麽熱的天氣妳怎麽不開空調的。我會壹本正經的告訴他,我最喜歡的就是夏天了,我喜歡炎熱帶給我的感覺,酷熱之下給我的窒息和壓抑,會帶給我最真實的存在感。我並非病態地喜歡夏天的炎熱,鐘情於蚊蟲的叮咬,而是因為夏天在我童年時期刻下的痕跡,無法抹滅。其實人格往往是童年鑄就,此後壹生大部分人都在重復童年就牢牢被刻進骨子裏的脾性,難以改變。今年上半年最疼愛我的奶奶走了。我甚至來不及見她最後壹面。我是她生前最疼愛的後輩,也是她唯壹的孫子。兒時的我總是那麽調皮,夏日裏總是喜歡出去瞎玩,抓魚,捕鳥,溜到河裏洗澡,摘林叔的枇杷,偷小學校園後面的西瓜,卻經常因為“技術”不到位被村裏人押到我父親面前去。這時候奶奶總是會壹瘸壹瘸的出現,樂呵呵的為我擋住父親的打罵。後來父母親都外出務工,我和奶奶兩個人在家度過了整整兩年。那時候我還沒有上小學。村裏來了賣雪糕的,絡腮胡大叔騎著壹輛自行車,後座上有厚厚的棉被蓋著,裏面卻散發無限的魔力,引發我和其他幾個小屁孩不盡遐想。那時候吃雪糕是挺奢侈的壹件事兒,我不想說是如何的刻骨銘心,那樣顯得矯情。可我清楚的記得,那天村裏只有我壹個小孩吃到美味的雪糕,奶奶壹邊喋喋不休地叨叨著,嘴巴這麽貪吃、這麽貪吃……壹邊又從櫃子裏拿出皺巴巴的手帕,壹下壹下的掀開,將幾顆硬幣數了又數才遞到賣雪糕的絡腮胡大叔手上。我已經忘記了當時雪糕的味道,卻永遠忘不了當時那份滿滿的幸福感,以及孩童時期那小小的驕傲。奶奶時常說,等妳上大學了,我也就高興了。後來上大學,我用打工賺來的錢給她買吃的。她驚喜萬分,壹直問我錢是怎麽賺來的,是不是電腦上打字賺來的。後來我大學畢業,依然留在杭州,每年能回家的次數也越來越少。偶爾回家壹次,也是匆匆離去,來不及和奶奶好好的聊聊,直到接到父親的電話,裏面傳來哽咽的聲音,我終於知道,有些事情妳來不及做,老天便不會再給妳機會了。同樣是在夏日的壹個午後,我壹個人守著嗡嗡作響的破筆記本壹口氣看完了《孫子從美國來》。很久沒有看到國產電影有如此純粹的情懷,不動聲色的在訴說這樣的故事。情感卻汩汩流動,使人紅了眼眶,直觸心底。近幾年國內的電影,多半輸在視角和故事定位上,只顧壹味描寫陰暗,揭露傷疤,結果讓人越看越心冷。觀影者笑過,罵過,依然活在沈淪中,被命運牽著鼻子走。電影工作者費盡心思的制造感動元素來完成對妳的催淚過程,他們精確的計算笑點和淚點數量,設計出現的時間和場景,然後在某壹處等待著妳的感動。可哪有什麽感動,因為我們壹開始就是如此的被動。電影本是影像記錄,而並非情感說教,道德演練。在我看來,真正的好電影,好導演,妳需要做的只是安靜的把故事講完,讓觀影者自己去感受影像帶給我們的心靈觸動。故事雖然不是發生在夏日,卻有著同樣的情愫,流淌著類似的心情。《孫子從美國來》裏面的爺爺,其實並不是親爺爺。多年未回過家的兒子,帶回了壹個洋媳婦,還帶來了壹個“小麻煩”—壹個不是親生的外國小男孩。老爺子又惱又羞,卻無可奈何的接手了這個燙手山芋,於是展開了爺孫倆之間令人啼笑皆非的較量。其實這裏面涵蓋了太多太多的信息量,導演卻能做到不動聲色的控制和隱忍,實屬不易。這是東西方文化價值觀之間的較量,是傳統和現代的較量,是道德羞恥和真性情的較量。選擇這樣的題材,對於壹個尚未出名的導演來說,本身就是冒險的壹件事。力度控制不佳,便會煽情過度,讓人心生厭惡,可導演顯然是成功的,在爺爺點燃起壹炷香讓小男孩去上農村的茅房開始,壹股溫暖便湧上心頭。嘴上不饒人,心裏卻柔軟的很,這也是很多中國式家長的真實寫照。硬生生的要維持壹個大人的尊嚴和嚴肅,可心底卻比誰都想要把所有的愛給予小孩身上。但有時候這又何嘗不是壹種可愛的情緒呢。這部電影名義上是壹部喜劇片,可在我看來卻有壹股悲涼。我們到底有多少時間給了老人,有多少關愛給了老人。他們將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歲月都傾註在年輕的我們身上,而如今年老體衰,只能蜷居在農村獨自品嘗孤獨的滋味。陪伴他們可以走壹段歲月的,或許是小孩子。可捫心自問,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的為了讓老人熱鬧壹點,快樂壹點,然後把自己的小孩讓老人家帶的?摻雜了各種的目的,各種理由,有些是為了工作方便點,有些是為了人生的某個階段過渡壹下。可最終也只有壹個結局,小孩長大了,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有感情了,那也是到了告別的時候。樂觀點說,人生總是馬不停蹄的在往前趕路,分聚離合,傷感喜悅,皆是人生缺壹不可的調味品。可我還是想說,要時刻記得感恩,有時間多陪陪老人,話語雖樸素,道理很熟知,但我依然願意和大家***勉。這也是我將《孫子從美國來》這部電影推薦和分享給朋友們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