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生活美學:過審美化生活

生活美學:過審美化生活

生活美學的核心就是“讓人人都成為生活藝術家”

生活美學是壹個經常被美學家提及的概念,它主張美學向生活回歸,著力發掘生活世界當中的審美價值,提升現實生活經驗的“審美品格”。通俗來說,生活美學就是將藝術向上拉而將生活向上拉,最終實現審美化生活。生活美學的整體思想醞釀於實用主義美學的興起。生活美學與實用主義美學的思想有相通之處,但具體的內涵卻有很大的區別。實用主義美學理解藝術如經驗,從藝術的角度把經驗審美化;但是生活美學是從生活經驗角度把生活藝術化。與柳宗悅在《工藝之道》中倡導的工藝之美相同,生活美學的理論立足於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生活美學反對將美或藝術束之高閣, 進而無關功利, 遠離現實生活, 割裂了生活與藝術間的密切關聯, 成為壹種脫離塵世的、絕對的、抽象的精神追求。它所倡導的是回歸生活、回歸實踐, 以壹種開放、包容的姿態迎接壹切此在的、感性的、具體的生活和文化現象。這也促使美或藝術走向生活, 擁抱生活, 回歸世俗大眾, 更為本土化、生活化、藝術化。

中國現代的生活美學研究積極與西方對話,廣泛借鑒並吸納西方生活美學理念的獨到之處。但是值得壹提的是,中國的生活美學植根於傳統,中國古典美學誕生之初就有了生活美學的雛形。中國古典美學立足於人,關註人與藝術之間的密切關系,而非將藝術束之高閣,具有濃厚的人文情懷和現世關懷,對現實生活展現出了熱忱與關註。生活美學的觀念壹脈相承,審美的傳統未曾改變,在演變過程中呈現出由“大”到“小”的特點。

中國傳統美學並不是超出生活之外去追求的美學, 那是從蘇格拉底、柏拉圖開始的西方美學傳統的根本特質, 中國人的審美恰恰是在現實的生活世界當中來求的。所以, “生活美學”才是中國最原本的那個原色, 也是最基源的那種底色, 儒、道與佛禪基本構成了三原色。

生活美學融合了儒家的“綜合美學”,道家的“自然美學”和禪宗的“觀念主義美學”,形成了具有中國傳統色彩的,本土化的美學,可以分為十個基本面向:天氣時移的“天之美”、鑒人貌態的“人之美”、地緣萬物的“地之美”、飲饌品味的“食之美”、長物閑賞的“物之美”、幽居雅集的“居之美”、山水悠遊的“遊之美”、文人雅趣的“文之美”、修身養氣的“德之美”和天命修道的“性之美”。通過天、人、地、食、物、居、遊、文、德、性這十個方面,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大智慧可以被深描出來。我們不難從中發現,中國傳統的生活美學呈現出“大”的特點,大智慧,大境界。雖然涵蓋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但是主要集中在中上階層和文人士大夫群體,對於文化水平和財富實力的要求偏高,不具有普適性。

而到了現代,隨著互聯網和大眾傳媒的興起,生活美學方面的專家劉悅笛提出“微時代”的概念,“微時代”下的生活美學是壹種小,快,即時性的美學。微博,動態,朋友圈就是微時代下生活美學的集中載體。正如《工藝之道》中所說:救助不只是智者的專利,凡夫也是走向凈土的旅人。幾張圖片,幾句文字便可以組成壹條朋友圈,不需要詩詞歌賦,押韻平仄,每個人都可以在社交平臺上發表自己的美好生活。其實這也是傳統審美的壹種回歸,微博中每天更新的內容,無論是小聚別離,還是樂山樂水,也是傳統詩詞歌賦中經常出現的主題,我們中國審美化生活的傳統沒有變。高高在上的生活美學完成了落地,讓每個人都切身感受審美化生活帶來的樂趣。

這種“微時代”的生活美學不僅體現在社交平臺和大眾傳媒的興起上,也體現在民眾消費觀念的叠系再平衡的代上。明清時期,文人們的思想開始轉型,出現了進步思潮,他們不再遵循存天理,滅人欲的傳統儒家論調,開始提倡以“物”為尺度,他們所提倡的“玩物”而不“喪誌”,是壹種基於包容和肯定“物欲”之前提的尋求“心物”關日常生活之道。而要回到“物本身”, 就要像《老子》所言的那樣, 摒除令人“目盲”的“五色”、令人“耳聾”的“五音”、令人“口爽”的“五味”、令人“心發狂”的“馳騁畋獵”、令人“行妨”的“難得之貨”, 摒除壹切外在的感官欲求和功利目的。他們將中國文人的審美觀念和藝術理想融入進現實生活,與前期的生活美學相比,更加“接地氣”。生活美學不再是壹個遙不可及的哲學觀念,它逐漸進入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而現在生活美學對消費觀念的影響呈現上升趨勢,從無印良品進入中國開始,名創優品,宜家等外來和本土的品質家居品牌迅速成為國民消費的新寵。它們踐行品質,審美生活的理念,打造好用不貴的日常生活用品。他們的產品簡潔大方,舒適耐用,簡潔的美觀和實用性兼具。民眾對家居的審美也從華麗轉向極簡,消費觀念也由“買貴的”轉向“買好的”。

生活美學其實並不是壹個高高在上的,冷冰冰的美學或哲學概念,也不是壹個嚴峻崇高,需要仰望的領域。我認為生活美學存在於每個人的生活中,是美與生活的對話。正如劉悅笛先生提到的,生活美學的核心就是讓人人都成為生活藝術家,而並非只有那些了解生活美學理論的美學家才能定義什麽是美好的生活。但是我們需要明白,生活美學的要義不在理論,而是實踐。針對現在生活美學存在的弊端,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網絡環境的管制,凈化網絡生態。我們也應該堅守自己的審美標準,不被市場和主流所控制。美很廣闊,生活更有千萬種色彩,將生活美學的觀念內化於心,努力過審美化的品質生活,才是我們了解和研究生活美學的終極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