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的天堂》是我國著名作家巴金的名篇,是壹篇蘊含著豐富人文內涵的文章,下面由我為您整理出的《鳥的天堂》課文原文,壹起來看看吧。
《鳥的天堂》課文原文
我們吃過晚飯,熱氣已經退了。太陽落下了山坡,只留下壹段燦爛的紅霞在天邊。
我們走過壹條石子路,很快就來到了河邊。在河邊大樹下,我們發現了幾只小船。
我們陸續跳上壹只船。壹個朋友解開了繩,拿起竹竿壹撥,船緩緩地動了,向河中心移去。
河面很寬,白茫茫的水上沒有壹點波浪。船平靜地在水面移動。三支槳有規律地在水裏劃,那聲音就像壹支樂曲。
在壹個地方,河面變窄了。壹簇簇樹葉伸到水面上來。樹葉真綠得可愛。那是許多株茂盛的榕樹,看不出主幹在什麽地方。當我說許多株榕樹的時候,朋友們馬上糾正我的錯誤。壹個朋友說那裏只有壹株榕樹,另壹個朋友說是兩株。我見過不少榕樹,這樣大的還是第壹次看見。
我們的船漸漸逼近榕樹了。我有機會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壹株大樹,枝幹的數目不可計數。枝上又生根,有許多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裏。壹部分樹枝垂到水面,從遠處看,就像壹株大樹臥在水面上。
榕樹正在茂盛的時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那麽多的綠葉,壹簇堆在另壹簇上面,不留壹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壹片綠葉上都有壹個小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船在樹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濕,我們沒有上去。朋友說這裏是“鳥的天堂”,有許多鳥在這樹上做巢,農民不許人去捉它們。我仿佛聽見幾只鳥撲翅的聲音,等我註意去看,卻不見壹只鳥的影兒。只有無數的樹根立在地上,像許多根木樁。土地是濕的,大概漲潮的時候河水會沖上岸去。鳥的天堂裏沒有壹只鳥,我不禁這樣想。於是船開了,壹個朋友撥著槳,船緩緩地移向河中心。
第二天,我們劃著船到壹個朋友的家鄉去。那是壹個有山有塔的地方。從學校出發,我們又經過那“鳥的天堂”。
這壹次是在早晨。陽光照耀在水面,在樹梢,壹切都顯得更加光明了。我們又把船在樹下泊了片刻。
起初周圍是靜寂的。後來忽然起了壹聲鳥叫。我們把手壹拍,便看見壹只大鳥飛了起來。接著又看見第二只,第三只。我們繼續拍掌,樹上就變得熱鬧了,到處都是鳥叫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
我註意地看著,眼睛應接不暇,看清楚了這只,又錯過了那只,看見了那只,另壹只又飛起來了。壹只畫眉鳥飛了出來,被我們的掌聲壹嚇,又飛進了葉叢,站在壹根小枝上興奮地叫著,那聲音真好聽。
當小船向著高塔下面的鄉村劃去的時候,我回頭看那被拋在後面的茂盛的榕樹。我感到壹點兒留戀。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
《鳥的天堂》課文延伸知識
“鳥的天堂”是指壹株有500年樹齡的古榕樹,位於廣東省新惠縣天馬河上。它的樹冠大得出奇,濃陰覆蓋著天馬河心上的二十多畝地。現在大榕樹南面的50米處建有觀鳥樓,可川觀賞“鳥的天堂”、熱帶植物、農舍風光。天馬河中有潛艇,可供遊客觀鳥和遊玩。
氣生根是生箕空氣中的壹種變態根,如榕樹的枝幹上長出許多不定根,可以壹直垂入到土壤。此種氣生根沒有根毛的根冠,不能吸收養分,但能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也有呼吸的功能。由於氣生根紮入土內,起了支持作用,使榕樹冠得以發展,故有“獨木成林”之感。熱帶森林中的許多植物也有發達的氣生根,氣生根因作用不同,又可分為呼吸根、支柱根、攀根和吸器根。
五百年前,這裏原有壹個泥墩,壹棵榕樹,經長期繁衍,成為覆蓋有二公頃的小島。島上的榕林棲息著數十多種小鳥,尤以白鶴和灰鶴最多。白鶴朝出晚歸,灰鶴暮出晨歸,壹早壹晚,相互交替,翩翩飛舞,嘎嘎而鳴,蔚為壯觀。20世紀30年代,著名作家巴金遊後寫了《鳥的天堂》,1982年他親筆題了“鳥的天堂”四字,更為這風景區增色不少。樹長起來後便有氣息,氣根向下長入土後成樹枝,枝大成樹又有氣根下垂入土,如此不斷循環,加上小泥堆不斷因河水沖積成為小島,樹越來越大,成為有十五畝闊的榕島了。如果您劃艇靠近榕墩,環境壹周,就會見到榕林裏面樹枝交錯、鳥巢壹個個散布其中、鳥群飛上飛下的奇景了,真有“人間畢竟有天堂”之感。
江門新會的“小鳥天堂”,名氣很大。記得孩童時代,便知道這裏因我國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鳥的天堂》壹文而名聲大震,使此後的“小鳥天堂”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景點。只要壹提起它,腦海裏便會構築起壹幅美好的畫圖,想像著新會那壹棵很出名的榕樹,樹上每天有數不清的小鳥。
而人們最近前往“小鳥天堂”觀鳥,卻頗感失望,繞小島兩圈,沒有見到小鳥群飛的盛景。據當地人介紹,由於小鳥生存的生態大環境發生了改變:即小鳥周邊被開發,原有的農田、水塘被破壞,環繞小島的天馬河的水質遭到汙染,小鳥不斷地飛到其他地方覓食,不再回來,護鳥措施也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