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
《新唐書》
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二百二十五卷,內帝紀十卷,誌五十卷,表十五卷,列傳壹百五十卷。北宋宋祁(998~1061)、歐陽修等撰,前後費時十七年,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全書完成,由曾公亮進呈。其《進唐書表》稱,和《舊唐書》比較,“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於舊。……立傳紀實,或增或損”。據統計,《舊唐書》帝紀三十萬字,《新唐書》帝紀簡化為九萬字,內容還有所增添。《新唐書》刪去《舊唐書》中六十壹人列傳,增寫三百三十壹人列傳,還增加誌三篇,表四篇。全書所載史事比《舊唐書》多,特別是晚唐時的史事,比《舊唐書》大為充實。但為了追求事增文省,因而有不少刪節失實之處。
參加編修的人先後變動很大,實際上是由宋祁和歐陽修主持編寫。宋祁始終參加編寫工作,撰成列傳壹百五十卷。歐陽修是在設立唐書局十年之後奉命參加,負責編修紀、誌與表,後來只完成帝紀和誌的壹部分。律歷、天文、五行諸誌為劉羲叟、梅堯臣等人所作。
《新唐書》目錄(明嘉靖本)
《新唐書》所增列傳多取材於本人的章奏或後人的追述,碑誌石刻和各種雜史、筆記、小說都被采輯編入。新書諸誌大多比舊誌詳細,食貨誌由原來的兩卷增至五卷,有關屯田、和糴、礦產、職田、俸料等方面的內容,是《舊唐書》所沒有的。地理誌由四卷增至八卷,內容也有不少革新,大量記載全國各地修築河渠陂堰的史實,有助於了解唐代的農田水利;還詳細記載諸道、州、縣上貢土特產的情形;逐壹開列各地所設軍府、軍、鎮、守捉,反映了唐代的軍事部署情況;集中敘述羈縻州,有助於了解唐代各少數族的居住分布及其開發情況;又根據唐德宗時宰相賈耽的《皇華四達記》,扼要記述了唐朝與境外交通的七條道路,有助於了解唐代中原與少數族地區以及和亞洲各國的友好交往。其《藝文誌》增補了《舊唐書·經籍誌》所缺的中唐以後的唐人著作,甚為重要。
《新唐書》增寫兵誌、選舉誌和儀衛誌,在正史中是第壹次,為《宋史》以後諸史所沿襲。兵誌簡略記載唐代軍事制度及其變化。選舉誌主要記載唐代官吏的來源、學校科舉和官吏銓選、考核等方面的內容。
《新唐書》恢復了《史記》、《漢書》設表的傳統,立宰相、方鎮、宗室世系和宰相世系四表,***十五卷。四表對唐代宰相的任免,地方藩鎮勢力的消長離合,宗室支派的興衰,以及曾任宰相的姓族升降等情況,提供了必要的資料。其中《宰相世系表》尤有特色,頗便於稽查人物。但自宋代以來,不斷有人指出,它采用各家譜牒,多有謬誤與遺漏。
新、舊《唐書》在保存歷史資料方面,各有所長。《舊唐書》保存了唐實錄和國史的大量原始素材,《新唐書》則廣泛利用宋人所能見到的各種歷史資料,豐富和補充《舊唐書》的缺漏。因此,兩唐書的史料價值互有短長。
《新唐書》最早刻於北宋仁宗時,現存八卷(每頁十四行);另有北宋十六行本,現存壹百二十四卷;南宋刊十行本,現存兩卷。涵芬樓百衲本《新唐書》即據上述諸書影印。清乾隆年間武英殿刊本流行較廣。1975年中華書局印行的校點本是以百衲本《新唐書》為底本,並參考其他刊本整理而成,其中地理誌部分校勘最好,校點本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張澤鹹)
舊唐書
唐王朝曾經在我國歷史上盛極壹時,但作為第壹部完整的唐朝歷史,卻是在壹個極端混亂的時代裏完成的。這部史書,現在在二十五史中被稱為《舊唐書》,題為劉昫編撰。
編撰
劉昫為五代後晉時的宰相。《舊唐書》從後晉天福五年(940年)始奉石敬塘之命修撰,到後晉開運二年(945年)完成。其實這部史書花功力最多的為張昭遠和賈緯,只是因為書成時劉昫正在執政,按當時的規定,壹般宰相都要作國家修史的主編(監修),因此劉昫就成了署名撰者了。《舊唐書》修成後的第二年,即946年,北方契丹即對後晉大舉進攻,造成了開封及河南州縣數百裏內杳無人煙的慘狀,公私損失都很嚴重,史籍遭劫自也難免。因此修成的《舊唐書》,在保存史料方面,是有很大積極意義的。
簡介
《舊唐書》裏,保存了唐朝的第壹手史料。唐朝三百年歷史中,屢經戰亂,原始史料經過幾次大的浩劫,尤其是安史之亂和唐末軍閥混戰,致使“向時遺籍,尺簡無存”。幸而有肅宗時韋述編纂的國史,到後晉時,便成為修撰唐史的主要依據,肅宗以後,史料留存更少。特別是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連“實錄”也都沒有存下,只因有張昭遠和賈緯等人在“喪亂之際”,雜采各家傳聞和小說編出的《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使史實略有所補。編撰《舊唐書》時離唐亡僅三十多年,許多史料直接從唐人得來。《舊唐書》使這些難得的史料保存了下來。這是它的壹大好處。例如某些傳裏的“今上踐祚”、“上即位”、“上初嗣位”等語句,便明顯是從當時國史和實錄直錄下來的痕跡。唯其直錄當時人的記錄,史料價值就尤其可貴。有些列傳,還采用了唐朝當時人寫的“行狀”、“家傳”。這些家傳,常常是唐代的名家所書,不僅如實保留了史料,而且在文筆上也很有特色。趙翼《廿二史劄記》評論說,《舊唐書》中的《封常清傳》,“郁勃悲涼”,“千載下猶有生氣”;裴垍所寫的《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壹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於文學也”。《舊唐書》的紀傳裏,還大段大段地引錄唐朝君臣的詔令、手劄、奏章,這些原始資料後來有的已蕩然無存,卻賴《舊唐書》的收錄而得以保留。正由於《舊唐書》有上述這些長處,司馬光等在修《資治通鑒》時,隋唐部分便大量采用了其中的材料。 另壹方面,唐朝是我國壹個強盛的朝代,多民族統壹國家有所發展。在《舊唐書》裏記錄了大量的我國少數民族的史料,以及他們和中原的唐王朝相互交往的親密關系。比如,文成公主和松贊幹布婚姻的記實,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北方、西北、東北、西南許多民族的歷史記錄,都在《舊唐書》裏有較多的記載。在唐朝和鄰國日本、朝鮮、印度的關系史方面,《舊唐書》記載也較為詳細。其分量比起別的同類正史來要多得多,史實也較可靠。
歷史
然而《舊唐書》僅流傳了壹百年左右,就遭到了厄運。從宋仁宗慶歷年間起,北宋朝廷認為《舊唐書》蕪雜不精,另命宋祁和歐陽修編撰唐書。這部唐書在1060年(宋仁宗嘉佑五年)寫成,開始“布書於天下”,從此,署名劉昫所編的唐書遂不再流傳。直至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年),經歷了四百七十八年坎坷命運的劉昫唐書,才又得到重新刊行。後人為區別這兩種唐書,把後晉劉昫所著稱為《舊唐書》,而將宋祁等後修的唐書命名為《新唐書》。
因為《新唐書》的作者宋祁、歐陽修,都是文壇大家,後人壹般也都沿襲他們的看法,對《舊唐書》貶責頗多,明末顧炎武評之為“頗步繁蕪”。的確,它本身有不少缺點。但平心而論,應當說《舊唐書》在如實保存史料方面,有著它巨大的功勞。這壹點是應該給予充分肯定的。
意義
《舊唐書》在研究我國土地制度、賦稅制度等方面。也是壹部十分重要的史書。關於唐朝的均田制、租庸調制和兩稅法,都有比較翔實的記載,給後人的研究提供了方便的條件。尤為可貴的,是《舊唐書》的誌裏,保存了內容相當豐富的我國科技史的資料。在《歷誌》和《天文誌》裏,有著名天文歷法家李淳風和僧壹行制定的《麟德歷》和《大衍歷》的比較完整的內容。在《賈耽傳》裏記錄了他所著作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地理學上極為珍貴的資料,這是中外地理學家研究古地理學的難得的記錄。 但《舊唐書》的缺點也很明顯。因為它出自亂世,又出自眾手,成書迅速,因此不免有些粗率。有時轉抄的痕跡也很明顯,甚至壹件公文,在紀和傳裏同時抄進,造成了不應有的蕪雜。因為編史隊伍的不穩定以及互不通氣,竟至出現某些人物同時並列兩傳的情況,如《楊朝晟傳》就同時列在卷壹百二十二和卷壹百四十四兩處;《王求禮傳》和《丘神績傳》也有類似情況。難怪北宋初年有人要否定它,由宋、歐諸名家另寫壹部。但若由此把這部書全盤否定,甚至革出正史之列,也是不公平的。歷史畢竟已給予《舊唐書》坎坷的命運,使它無端沈沒了約五百年。
《舊唐書》和《新唐書》的區別在哪裏?側重點有什麽不同?
《新唐書》是為區別《舊唐書》而得名的。北宋人認為,《新唐書》要比《舊唐書》高明。他們嚴厲地批評《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自以為《新唐書》無論從體例、剪裁、文采等各方面都很完善。《新唐書》修成後,其主編曾公亮曾上皇帝表,頗為得意地說:“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其舊”,認為這是大大勝過《舊唐書》的地方。
的確,《新唐書》從文采和編纂上比《舊唐書》強。因為:壹、其主要作者宋祁、歐陽修是北宋壹代文宗,著名文學家。宋祁及其兄宋庠,在當時有“二宋”之稱,宋人《東軒筆錄》說宋祁“博學能文,天資蘊籍”;歐陽修為唐宋八大家之壹,散文為其特長。他們筆下的功夫當然不同壹般。參加編撰《新唐書》的其它作者,也都為北宋時期名家高手。宋仁宗嘉佑年間曾公亮《進新唐書表》中所列之範鎮、王疇、宋敏求、劉羲叟等,都是當時文壇知名人物。範鎮曾為翰林學士,文筆流暢,有《東齋紀事》等百余卷流傳於世。王疇文辭嚴麗,壹向為世所稱。宋敏求為北宋壹代掌故大家,富於藏書,曾編《唐大詔令集》和《長安誌》,對唐史十分熟悉。劉羲叟是著名天文學家,後來曾助司馬光編《資治通鑒》,《新唐書》用這些人主筆,自然文采粲然,體例嚴謹。另壹方面,宋、歐等人在修《新唐書》時,態度也很認真。歐陽修負責本紀、誌、表部分,撰稿六、七年。宋祁的列傳部分時間更長,前後長達十余年。他曾壹度為毫州太守,“出入內外”把這部稿子隨身攜帶。在任成都知府時,每天晚宴過後,開門垂簾燃燭,幾乎都要著作到深夜。這種認真謹嚴的態度,使《新唐書》在不少方面的確勝過《舊唐書》。《舊唐書》因撰稿時間倉促,有些轉抄自唐實錄、國史的痕跡都沒能抹掉,存在許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樣。宋祁等在新修時,把這些不倫不類的話都刪削了。使《新唐書》在體例和筆法、風格上顯得比《舊唐書》完整嚴謹得多。另外,《新唐書》在列傳的標名上也作了歸納整理,如把少數民族仕唐將領合並到“諸夷蕃將傳”中;把割據的藩鎮也歸到壹起來寫等等。這樣,就使得眉目更為清楚。這些都是在文筆、編裁方面,新書勝過舊書之處。
二、在史料方面,因為北宋時期比較安寧,有許多在戰亂時期不易收集到的史料,到北宋初年得到了征集和整理。據專家估計,司馬光修《資治通鑒》時參考史料達三百種之多,《新唐書》的修撰與《通鑒》時間相近,司馬光看到的,宋、歐等勢必見到。如在《新唐書》增加的《李績傳》記載立武後之爭時的態度,記房玄齡論守成之難易,都是《舊唐書》和其它書所不及的。其它如《新唐書》的《食貨誌》裏增加了唐朝屯田、和糴、礦冶等資料;《地理誌》記載各地河渠陂堰的灌溉情況和各州的土特產,也都是他書少見的珍貴史料。歐陽修還是當時有數的金石大家,他對古代金石學頗有研究,曾撰《集古錄》,用金石刻的記載考證史實。最有名壹例,即他用孔穎達碑文考證出這位唐初傑出經史學家表字沖遠的事實。這些都使《新唐書》在某些史實考證方面略勝《舊唐書》壹籌。
三、《新唐書》在體例上第壹次寫出了《兵誌》、《選舉誌》,系統論述唐代府兵等軍事制度和科舉制度。這是我國正史體裁史書的壹大開創,為以後《宋史》等所沿襲,保存了我國軍事制度和用人制度的許多寶貴史料。《新唐書》的宰相、方鎮諸表,也給讀者認識唐朝宰相族系(世家大族)的升降和藩鎮勢力的消長,提供了壹條線索。著名史論家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說:“新書最佳者誌、表”。這是公允的評價。自司馬遷創紀、表、誌、傳體史書後,魏晉至五代,修史者誌、表缺略,至《新唐書》始又恢復了這種體例的完整性。以後各朝史書,多循此制。這也是《新唐書》在我國史學史上的壹大功勞。
《新唐書》也有明顯的缺點,最主要之點是封建正統思想較為嚴重。編寫者對隋末、唐末農民起義大加撻伐。在《黃巢傳》前冠以“逆臣”二字;對隋末竇建德等農民軍使用了極為惡毒的詞匯,如“猬毛而奮”、“磨牙搖毒”、“孽氣腥焰”等等。對武則天,則誣為“弒君篡國之主”,聲言寫《武後本紀》目的為“著其大惡”,以便清算等等。諸如此類,都可看出《新唐書》在觀點的正統方面更勝於《舊唐書》。在寫法上,《新唐書》也有不及《舊唐書》的地方。例如有的紀、傳失之太簡,甚至作了毫無道理的砍削。清代史評家王鳴盛《十七史商榷》曾提及,《新唐書》本紀較舊書幾乎減去十分之六七。有人統計,《舊唐書·本紀》部分近三十萬字,到《新唐書》僅剩下九萬字,而《哀帝本紀》舊書約壹萬三千字,新書只剩千字左右。這種過簡的寫法,使《新唐書》失去了許多重要史料。又由於苛求文字精煉,宋祁、歐陽修等不惜刪去許多重要情節,如《舊唐書》裏寫得十分生動、極為悲壯的《封常清傳》、《高仙芝傳》,到新書刪削得索然無味。尤其不應該的是由於排佛的偏見,《新唐書》將玄奘、壹行等事跡壹概不寫,致使這兩位偉大翻譯家和科學家,在《新唐書》中竟無反映。
此外,《新唐書》中也還有壹些史實和年月的錯誤。後來有壹位年少氣盛的學者吳縝專著《新唐書糾謬》壹書,***舉出該書四百六十條錯誤。後人對吳縝的評價也頗有分歧。有人認為他過分自大,“沾沾自喜”,帶有報復心理,也有人很欣賞他。但不管怎麽說,《新唐書》中的謬誤是不容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