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作品年代,未按故事年代:
記: 西漢《鄒忌諷齊王納諫》 東晉《桃花源記》 北魏《三峽》 唐《小石潭記》 北宋 1046《嶽陽樓記》 1046《醉翁亭記》 1084《記承天寺夜遊》
銘: 唐《陋室銘》
說: 春秋《曹劌論戰》 春秋孔子之後 《論語》 戰國時期《魚我所欲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唐《馬說》 北宋《愛蓮說》
表: 三國蜀《出師表》
序: 明《送東陽馬生序》
補敘:《鄒忌諷齊王納諫》應該算是歷史散文。
16篇文章的排序:
春秋《曹劌論戰》 春秋孔子之後 《論語》 戰國時期《魚我所欲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西漢《鄒忌諷齊王納諫》 三國蜀《出師表》 東晉《桃花源記》 北魏《三峽》 唐(795—800間)《馬說》 唐805後《小石潭記》 唐805後《陋室銘》 北宋 1046《嶽陽樓記》 1046《醉翁亭記》1071《愛蓮說》 1084《記承天寺夜遊》 明《送東陽馬生序》
2. 文言文節奏的劃分方法文言文語句節奏的劃分:壹、句首語助詞(又叫句首發語詞)、關聯詞後面應有停頓.二、古代是兩個單音節詞,而現代漢語中是壹個雙音節詞的,要分開讀.三、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即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謂語”、“動詞—補語”來停頓,也就是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補語之間要作停頓(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壹般不停頓),以使語意明顯.四、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要連讀,即名詞作狀語時,壹般在該詞前停頓,且不能把狀語與中心詞讀開.若分開讀,就錯將狀語當成了主語,改變了句子的意思.五、“而”字後應該停頓.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麽就不能停頓,也就是說,“而”字不能和後面的詞語分開讀,應該連讀. 1.“而”在句中如果連接的是形容詞(或副詞)與動詞,即“形容詞(副詞)+而+動詞”,這時前邊的形容詞或副詞充當狀語,起修飾後面的動詞的作用,不能分開讀. 2.“而”在句中如果連接的是兩個動詞,即“動詞+而+動詞”,那麽而表示順接,也就是說,前面壹個動作發生了,後面的動作緊接著就發生了,這時“而”後面就不能停頓,應和後面的動詞連續. 3.“而”連接詞性相同的兩個詞語(即兩個名詞、兩個動詞、兩個形容詞),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這時“而”後不應該停頓. 4.“而”表示承遞關系,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六、節奏停頓應體現句子結構的原貌.七、節奏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分.八、對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爵位、史實、地名要了解,否則易導致朗讀停頓錯誤.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頓,朗讀時在其後停頓.如作句尾語氣助詞則不作停頓.十、停頓要體現關鍵詞的管轄範圍.十壹、句式整齊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讀時可用相同的停頓來讀,使語氣語調壹氣貫通.文言文語句節奏劃分三條規律:壹、根據文言句子語法結構確定朗讀節奏(主、謂、賓).二、根據發語詞、句首的語氣詞、關聯詞等虛詞或總結性的詞語來確定朗讀節奏.三、語句倒裝之處要停頓.還有壹點很重要,那就是必須正確理解文意,因為這是確定文言文停頓節奏的前提.在總結經驗的同時,打好紮實的文言基礎,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語感.望采納明教團隊為您解答,如有疑問,請繼續追問,謝謝。
3. 文言文的文體分類狀況怎樣文體是指文章的體裁。
文體分類就是把各種文章按照體裁方 面的特點加以分類。對於文體進行分類,便於把握文章的特點,對閱讀、分析文章或指導寫作,都大有好處。
所以,魯迅說:“分類有益於揣摩文章。” 從歷史上看,文體分類是隨著創作的增多而曰趨細密的。
三 國時曹丕《典論?論文》,將文章分為奏議、書論、銘誄、詩賦 四科,分類很粗略,特別是把大批的記敘文排斥在外了。西晉人 陸機作《文賦》,將文章分為十體,比《論文》完備了壹些。
南 朝梁眧明太子蕭統編《文選》,後代人稱為《昭明文選》。《文 選》不選經書、諸子、史書的文章。
《文選》采 用當時流行的 “文、筆之辨”的理論,不選“筆”(沒有文采的文章),只選 “文”(有文釆的文章),並將入選文章劃分為三十八大類和許多 細目。《文選》影響很大,但是它的分類缺乏邏輯性,劃分標準 不壹,而旦顯然煩瑣了壹些。
清代姚鼐編《古文辭類纂》,只重 視古文,將入選的古文作品分為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 序、詔令、傳(zhudn)狀、碑誌、雜記、箴銘、頌贊、辭賦、哀祭 等十三類。《古文辭類纂》的分類仍然缺乏邏輯性,內容、形式 交錯,不是科學的分類。
文體分類,從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法,詳略取舍也各有差 異。我們對古代文章進行分類,既要考慮文體本身內在形式、表 現手法等方面的特點,考慮文章的應用範圍,又要考慮歷史的因 素,如古代的分類方法影響深遠,我們不得不全面照顧。
古代講 述各類文體區別的著作,以明朝人吳訥的《文章辨體》和徐師曾 的《文體明辨》最為完備。《文章辨體》辨析了五十九類文體, 《文體明辨》辨析了壹百二十七類文體。
鑒於以上的情況,我們主張首先將文言文文體,劃分為六個 大類,再在各類中介紹細目,並將流行的古代文體名稱歸並於 其中。文言文文體的六個大類是:古文類、韻文類、駢文類、韻散 夾雜類、戲曲、小說。
古文類、韻文類、駢文類是古代的正統文 章,韻散夾雜類、戲曲、小說,在古代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古代 的正統學者,輕視戲曲、小說、說唱作品等通俗文學,實際上戲 曲、小說、說唱作品等通俗文學在古代作品中是不可忽視的。
第壹大類:古文類。古文,就是不講究押韻、也不講究對偶 的普通文言文。
經、史、子、集中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是古文,壹 般的記敘文、論說文、抒情文、應用文等都是古文。《古文辭類 纂》所劃分的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沼令、傳狀、碑 誌、雜記等,都是結合應用範疇而給古文劃分的細目。
這些細目 的作品,或側重於議論抒情,或側重於敘事說明。(壹)側重於議論抒情的,有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 序、沼令等。
“論辨”是論證或辨析事理的文章,如:賈誼的 《過秦論》、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辨》。“奏議”是給君主陳述 事理的文章,如:晁錯的《論貴粟疏》。
“序”,亦作“敘”, 作用是總括書的大義,大都放在壹本書之前,也可以放在壹本書 之後。如: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許慎的《說文解字 敘》。
“跋”性質同序,但放在壹本書之後,有時只是讀後感。“贈序”是從序演變而生的,是贈別的文章,如:韓愈《送董邵 南序》。
詔令是皇帝頒發的命令,如:漢武帝《輪臺沼令》。“書”是書信,如:司馬遷《報任安書》、白居易《與元九書》。
“說”是論說,往往是就某件事情發表看法,如:柳宗元《捕蛇 者說》。(二)側重於敘事說明的,有傳狀、碑誌、雜記等。
傳狀主要 是記敘人物,如:司馬遷《史記?廉藺列傳》、柳宗元《段太尉 逸事狀》。有的傳狀是故事或寓言,如:李朝威的《柳毅傳》、馬中錫的《中山狼傳》。
“碑誌”評述人物或事件的始末,大多 刻在碑上,如:柳宗元的《箕子碑》、《永州鐵爐步誌》。“雜 記”,可以寫景,可以記事,或記述感悟。
如:柳宗元的《小石 潭記》、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是寫景,沈括《夢溪筆談》中的文 章大多數是記事或記述感悟。第二大類:韻文類。
韻文類,包括各種押韻的詩文,有詩 歌,還有其他韻文、通俗歌訣。韻文類中的詩歌是大家較熟悉的 文體。
詩歌有不同的體裁,大體可分自由體詩和格律詩兩 種。(壹)自由體詩:古代的自由體詩,就是廣義的古體詩,包括 壹切不講究句數、字數、平仄等格律的古代詩歌,狹義的古體詩 只包括七言古體詩、五言古體詩等。
本題使用廣義古體詩的概 念。廣義古體詩包括:①《詩經》及起源於《詩經》的四言詩、雜言詩。
如:曹操的《短歌行》,就是模仿《詩經》的四言詩。②楚辭體詩。
楚辭體詩起源於楚國民歌,它有壹個突出的“兮” 字作標誌,或壹句或兩句就有壹個“兮”字,內容與手法多浪漫 色彩。代表作品是屈原的《離騷》《九歌》等。
③辭賦起源於 楚辭,喜歡鋪陳誇張,以四字句為主,雖然講究押韻,但句式自 由,可以夾雜散文句式,實際上是近乎散文的詩。如:漢武帝的 《秋風辭》、陶潛的《歸去來辭》、司馬相如的《上林賦》、王粲 的《登樓賦》、杜牧的《阿房宮賦》。
④樂府詩。樂府詩流行於 漢朝、魏晉南北朝民間。
如:漢朝的《十五從軍征》,南北朝的 《木蘭辭》等。⑤狹義的古體詩,包括五言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