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跨越百年的美麗課件

跨越百年的美麗課件

夏感 慢慢欣賞...........................

梁衡先生筆端的《夏》是他作為中央報紙的記者多年駐節在黃河流域所親密接觸的夏。這凝重厚實的黃土地,哺育了我們的民族,潤澤了中華數千年的燦爛文明,所以,他把黃土地之夏,作為自己縱情禮贊的典型觀照物,就不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而且也具有更深層次的象征和形象上的寓義。

文意導讀

本文用熱情洋溢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夏日裏大自然的景象和人們生活、勞作的情狀,把我們帶進壹種美好的意境中。作者只是在描寫這些景象嗎?他還有什麽內心的感覺、體驗要表達?我們要反復品讀文章,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和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從而更深壹步的理解文章語言。

編輯本段原文欣賞

《夏感》 梁衡 充滿整個夏天的是壹種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 好像爐子上的壹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於沸騰壹樣,山坡上的芊芊細草長成了壹片密密的厚發,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壹堵黛色長墻。輕飛曼舞的蜂蝶不見了,卻換來煩人的蟬兒,潛在樹葉間壹聲聲地長鳴。火紅的太陽烘烤著壹片金黃的大地,麥浪翻滾著,撲打著遠處的山,天上的雲,撲打著公路上的汽車,像海浪湧著壹艘艘的艦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壹切,熱風浮動著,飄過田野,吹送著已熟透了的麥子的香味。那春天的靈秀之氣經過半年的積蓄,這時已釀成壹種磅礴之勢,在田野上滾動,在天地間升騰。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黃的。按繪畫的觀點,這大約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誌著事物的終極。夏正當春華秋實之間,自然應了這中性的黃色——收獲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正是壹個承前啟後,生命交替的旺季。妳看,麥子剛剛割過,田間那挑著七八片綠葉的棉苗,那朝天舉著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無不迸發出旺盛的活力。這時她們已不是在春風微雨中細滋慢長,而是在暑氣的蒸騰下,蓬蓬勃發,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後的沖刺。 夏天的旋律是緊張的,人們的每壹根神經都被繃緊。妳看田間那些揮鐮的農民,彎著腰,流著汗,只是想著快割,快割;麥子上場了,又想著快打,快打。他們早起晚睡亦夠苦了,半夜醒來還要聽聽窗紙,可是起了風;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雲。麥子打完了,該松壹口氣了,又得趕快去給秋苗追肥、澆水。“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他們的肩上挑著夏秋兩季。 遺憾的是,歷代文人不知寫了多少春花秋月,卻極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淡淡,而夏呢,總是浸在苦澀的汗水裏。有閑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歡這種緊張的旋律。我卻要大聲地贊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梁衡,當代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歷任《內蒙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 是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論家。現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記者協會全委會常務理事、人教版中小學教材總顧問。曾榮獲全國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和中宣部“五個壹”工程獎等多種榮譽稱號。 過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傳統。今年來又致力於人物散文,特別是有關歷史名人的寫作,《覓渡,覓渡,渡何處?》等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

編輯本段主要作品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學史章回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新聞三部曲《沒有新聞的角落》《新聞綠葉的脈絡》《新聞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創作方面,過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 他寫的《青山不老》被選入了人教版小學九年制義務教育六年級上冊 第16課。 他寫的《跨越百年的美麗》被選入了人教版九年制義務教育六年級下冊 第18課。 他寫的《夏感》成為人教版九年制義務教育七年級上冊 第13課。 他寫的《海思》被選為鄂教版九年制義務教育八年級上冊第7課。 他寫的《夏感》被選入了蘇教版九年制義務教育七年級上冊第17課。

編輯本段作品入選

1996年在《佛山文藝》發表的散文《忽又重聽“走西口”》獲《美文》、《文學自由談》、《佛山文藝》三家聯合舉辦的“心系中華”散文征文優秀獎。有三篇散文《晉詞》、《覓渡,覓渡,渡河處》和《夏感》入選冀教版中學教材第13課,《夏感》還入選中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13課近年《海思》也被選入鄂教版語文中學教材。他的《青山不老》已被選入小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16課,《跨越百年的美麗》被選入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第18課,成為不重點課文。

編輯本段評散文《夏感》

《夏感》選自《梁衡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在詩人作家筆下,夏並不是壹個受到青睞的季節。也許,春的百卉萌發能給人壹種再生的愉悅,春的萬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暢快的釋放吧;也許,秋的收獲能給人壹種成熟的滿足,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緒得到淋漓的宣泄吧;所以,吟春詠秋,古今舞文弄墨者,幾乎趨若過江之鯽。而夏呢?也許它太熱太釅太稠密太有點“濃得化不開”了,因此,總不免給人壹種失和諧超力度負荷過重之感。如是,怎能得到和普通百姓壹樣地受著“快樂原則”所支配的騷客文士的心理認同?怎能不被他們付諸闕如!即使有人寫寫,也難免寫成“毒惡的灰沙陣”,“燙著行人的臉”,“幹燥炎熱的風”,“兇惡的嘶叫著”,“人像快幹死的魚”,“大地在高熱度中發抖(引自茅盾、老舍、高爾基、羅曼羅蘭諸人的作品)——壹種作為藝術的內容中苦悶壓抑象征的夏感;或者,寫成“日常睡起

梁衡作品

無情思”(楊萬裏),“手倦拋書午夢長”(蔡確)——壹種輕松閑適中透出無可奈何的失落之情的夏感。 可是,梁衡同誌卻敢於履新涉奇,從人所寡言處言之,“大聲贊美這個春與秋這間的黃金的夏季。”須知,這種贊美本身就很值得我們贊美。而他在這篇作品中所創造的清雋境界、豐厚含茹和高致的美,他的英華吐納的娟秀語言,更令人由衷嘆服。《夏感》確實夠得上是當代散文中壹篇難得的精品。 二 《夏的熱力,卻絕沒有沈悶的心跡;傳達著夏的喧鬧,毫無燥亂的蹤影。悠悠溢出樹間的聲聲長鳴,映襯著夏景的明快色澤,烘托著壹種“蟬噪林逾靜”的氛圍,也更加表現出夏日大地的充實、厚重和沈穩。於是,在聲色互補、虛實交融之中,作者已經為全文定下了昂揚積極的主調。 接著,作者擺平視角,鏡頭下移,好象在縱目遠眺這廣袤的原野似的,望著翻滾的麥浪“撲打著遠處的山,天上的雲,撲打著公路上的汽車,象海浪在湧著壹艘艘的艦船。”這裏,作者呈現給我們的,已不是現實世界的簡單還原,而是壹種意化了的風物,是外在客體在作者心靈屏幕上的閃爍;或者說,是折射著作者情感光束的時代投影。然後,壹陣浮動著的熱風,“飄過田野”,似乎是給遠眺的作者、也似乎是給讀者吹送來“已熟透了的麥香”。這壹筆點染,不僅恰到好處也恰如錦上添花。正如前面蟬鳴的烘托體現為壹種聲與色的交融壹樣,這兒的點染則體現為壹種色與香的諧和。如果說,前面的烘托是壹種氛圍的點化,那麽這兒的點染則是壹種情致的昭示——昭示生活的豐腴和飽滿。作者就是在如此詳盡地進行了鋪墊之後,從容不迫地把他的筆觸導向文章意蘊的致力點——“那春天的靈秀之氣經過半年的積蓄,這時已釀成壹種磅礴之勢,在田野上滾動,在天地間升騰”。 這才是作者自己的夏感,這才是作者自己所發現、所體認、所慧識的獨到的夏感。從這裏,作者又仿佛自然而然地引申出壹段精妙的議論:“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為嫩竹,貯滿希望之情;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誌著事物的終極。夏正當春華秋實之間,自然應了這中性的黃色。”這壹段議論,構句獨樹壹幟,用語別開生面,排比對偶駕輕就熟,在古色古香中顯現著壹種難得的理趣,即壹種優美的情趣與深沈的意理相結合而滋生的抒情美感。這壹段議論,對前面之意蘊致力點,是發生,是拓進,是引深;實際上,也是作者對自己所發現、體認、慧識的夏的質性的壹種哲人式抽象與鞭辟入裏的詮釋。那麽,這種質性意味著什麽?作者很快就壹語道破了。原來,“那春天的靈透之氣”所積蓄所釀成“磅礴之勢”,正是壹種“收獲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的偉力的奔突,壹種由孕育到豐登的“承前啟後,生命交替”的律動,壹種印著人類巨大的鈐記的創造之波的流瀉。作者熱情謳歌的,就是這樣壹首力、生命與創造的詩。 三 梁衡同誌贊美的夏,是麥浪翻滾、麥香吹送的夏,是“金色主宰了世界上壹切”的夏。這是何方之夏?顯然,作者的註目點是非常明確的。在那段精妙的議論後,他這樣寫道:“妳看,麥子剛剛割過,田間那挑著七八片綠葉的棉苗,那朝天舉著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無不迸發出旺盛的活力。這時,他們已不是在春風微雨中細滋漫長,而是在暑氣的蒸騰下,蓬蓬勃發,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後的沖刺。”這裏,作者的視角好象在漸漸拉近,鏡頭也從宏大轉入精微。於是,壹個壹個機趣盎然的大特寫躍入了我們的眼簾。壹個“挑”字,讓我們幾乎感到了棉苗均勻有力的喘息;壹個“舉”字,讓我們差不多感到了高粱玉米搖頭晃腦的歡悅;壹個“匍匐”中,我們同樣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動,蜿蜒蛇行。它們仿佛都在緊緊抓住這美好的年華大顯身手,不舍晝夜地向著自我的完善和神聖的奉獻而奮勇“沖刺”。壹句話,出神入化的描繪讓我們從這些夏的寵兒身上,感到了人的豐采,人的氣度,人的靈秀。福樓拜曾經說過:“不論描寫什麽事物,唯有壹個動詞可以使它生動。我們必須不斷地苦心思索,非找到這個詞不可,而絕不能為了逃避困難,用差不多的詞句敷衍了事。”梁衡同誌的這壹段文字,精雕細刻,豐姿綽約,作者之慘淡用心昭然,同時也是對福樓拜的“壹詞說”的生動實踐。這段文字,不僅構成全文意境的有力依托,而且也成為以金色為基調的夏的主體形象的豐滿和強化。 審視作者所描繪的壹切,我們恐怕很難想到那稻谷飄香的錦繡江南,也恐怕很難想到那牧草連雲的蒼茫塞外。我們首先想到的,恐怕應該是那雄渾壯闊的黃河流域了——那八百裏秦川,那三晉高原以及那橫踞冀魯豫的壹望無際的沖積平原。是的,正是這凝重厚實的黃土地,哺育了我們的民族,潤澤了中華數千年的燦爛文明,而作者本人也作為中央報紙的記者並多年駐節於斯。所以,他把黃土地之夏,作為自己縱情禮贊的典型觀照物,就不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在,且也具有更深層次的象征和形而上的寓義在。 四 當然,《夏感》的作者並沒有把他的鏡頭僅僅停留在夏的景觀上,而是讓自己的視角漸次由表層進入肌裏,對準了我們這個星球的真正主宰——人。夏日裏生命在交替,夏日裏作物向秋的終點最後“沖刺”,這種生機勃勃的運作,固然有大自然永恒代序的機制,但不可不論的是,自從人類參與其間後,它多半已成了作為萬物靈長的我們之意誌的對象化,成了人的本質力量的壹種體現。人,是夏的色彩的真正塗染者;也正是人,撥響了夏的緊張的旋律。“田間那些揮鐮的農民,彎著腰,流著汗,只是想著快割,快割;麥子上場了,又想著快打,快打。”“麥子打完了,該松壹口氣了,又得趕快去給秋苗追肥、澆水。”這壹段文字,作者似乎只是漫不經心,信筆寫來,與前面壹絲不茍的刻鏤簡直形成了鮮明的差距,表面看甚至給人壹種拙訥淺陋之感。其實,白描的語言形式正契合著質樸的內容,如果把壹連串形容詞堆在這些普通勞動者身上,也許形成的倒是壹種美的造作。所以,作者此處的不施鉛華,實在也是合情合理之筆。 那麽,作品的藝術濡染力如何強化呢?梁衡同誌所運用的妙著是——細節。“他們早起晚睡亦夠苦了,半夜醒來還要聽聽窗紙,可是起風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雲。”這幾個細節,與上述快割快打快追肥澆水之類在敘述特色上壹脈相承,構成了該段文字恬淡平實的整體風格。這幾個細節,乍壹看似乎有點司空見慣,品嚼再三,就象使人感到它獨有的韻味。“聽聽窗紙”,“看看窗外”,在夏的緊張旋律的側寫,是夏的快節奏,也是作者運用間接表現手法推出的心理鏡頭。它,外化了“每壹根神經都被繃緊”的款款心曲,使我們在想象的空間看到了他們急切的目光、企盼豐收的焦灼以及與夏的律動所***鳴的人的感情律動。在幾個細節,極其平易而又極易其傳神,明麗天然而又活靈活現,用“看似平常最奇崛”來形容它,是壹點兒也不過分的。可以說,如果換壹個其他細節取而代之,作品的魅力就會大大削弱。 五 他寫的《青山不老》被選入了人教版小學九年制義務教育六年級上冊 第16課。 他寫的《跨越百年的美麗》被選入了人教版九年制義務教育六年級下冊 第18課。 他寫的《夏感》成為人教版九年制義務教育七年級上冊 第13課。 他寫的《夏》被選入了蘇教版九年制義務教育七年級上冊第十七課,重點的寫出夏天的“色彩”和“旋律” 先生在寫下《夏感》壹文時,用熱情洋溢的語言,描繪了夏日裏大自然的景象和人們生活、勞作的情狀。

編輯本段散文評價

不論是山水散文,還是人物散文,梁衡的作品中都可見智慧的哲思與感悟,充滿大氣磅礴的深刻思想。充溢的激情蘊藏在深沈的思考中,別有的那份厚重與沈實,避免了簡單的抒情與表白,顯示出大散文的氣韻。梁衡的人物散文,寫的大多是人傑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戶曉的偉人,還有文驚當世,傳之百代的文人。而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卻從作者的筆端壹壹鮮活起來。梁衡的散文情理並重,以評帶傳,他寫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論上又重新給出評價,而這種評價又是不落窠臼的,他從人性的深層重新來詮釋壹位人物。而在梁衡的人物散文中,其主人公大多帶有著某種的悲劇性的色彩,從美學的意義上講,悲劇能令人崇高,梁衡在他的散文中能神飛八荒、思接千載,思之所至,情之所鐘,哲理和現實生活血肉壹體地融合起來.

編輯本段詞語解釋

黛色:(daì sè)青黑色。 靈秀:(líng xiù)靈活、美麗。 貯滿:(zhù mǎn)裝滿,填滿 終極:(zhōng jí)最後的終點;最終,末了。 匍匐:(pú fú)爬行。 融融:(róng róng)暖和的樣子。

20(1張)  淡淡:(dàn dàn)蕩漾的樣子。 芊芊細草:(qiān qiān xì cǎo)草木茂盛。 輕飛曼舞:(qīng fēi màn wǔ) 形容蜜蜂與蝴蝶飛舞的美妙姿態。 春華秋實:(chūn huá qiū shí)春天開花,秋天結果。 春花秋月:(chūn huá qiū yuè)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指人間最美好的時光和景色。寫泛指春秋美景,即可。 閑情逸致:(xián qíng yì zhì)指悠閑的心情和安適的情致。

編輯本段解讀

在作家筆下,夏並不是壹個受到青睞的季節。也許,春的百卉萌發能給人壹種再生的愉悅,春的萬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暢快的釋放吧;也許,秋的收獲能給人壹種成熟的滿足,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緒得到淋漓的宣泄吧;而夏呢?也許它太熱太釅太稠密太有點“濃得化不開”了,因此,總不免給人壹種失和諧超力度負荷過重之感。所以,吟春詠秋,古今舞文弄墨者,幾乎趨若過江之鯽。而夏呢?要麽寫的面目猙獰,令人厭棄,要麽寫成“日常睡起無情思”“手倦拋書午夢長”,於壹種輕松閑適中透出無可奈何的失落之情。可是,《夏感》壹文以飽滿的熱情“大聲贊美這個春與秋這間的黃金的夏季。夏是積蓄沈澱釀成磅礴之勢的季節,是承上啟下的季節;夏是托起金秋的臂膀;夏在四季更叠中是不可或缺的。沒有夏,春之萌發便墜入虛無;沒有夏,秋之喜悅便水月鏡花。擁抱熱愛夏吧,擁抱夏熱愛夏就是擁抱我們的生命熱愛我們的生命。另外,文中利用壹部分的內容來描寫勞動人民,體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熱愛與尊敬。

編輯本段課件導入

壹、課前導入

1、作者簡介:梁衡(1946--2005)山西霍縣人。196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長期在基層當記者。現任新聞出版署副署長、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全國記協常務理事。主要從事散文創作、散文理論研究。作品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1996年在《佛山文藝》發表的散文《忽又重聽“走西口”》獲《美文》、《文學自由談》、《佛山文藝》三家聯合舉辦的“心系中華”散文征文優秀獎。有散文三篇《晉詞》、《覓渡,覓渡,渡何處》和《夏感》入選中學教材。主要著作有《新聞三部曲》(3卷)、《數理化通俗演義》(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傑鬼雄》。 2、導語設計: 壹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哪位同學願意說說看,在壹年四季中,妳比較喜歡哪個季節?(學生說,並簡述理由)然而,無論妳喜不喜歡夏天,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壹篇文章題目就叫《夏》(亦叫《夏感》),作者對夏的感情是怎樣的呢?學完這課文,我們就能夠了解到。不過這篇文章比較艱深,在下面的學習中,同學們壹定要很專註、很投入。 3、文題背景: “夏感”即對夏天的感悟。題目蘊含著作者對夏天這壹自然季節獨特的感觸,顯露了作者喜愛夏天的情感傾向。 4、主題歸納: 本文作者抓住夏天的熱烈、急促,收獲已有而希望未盡的特點,描繪了夏天金黃色的大地上,萬物蓬勃生長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夏天的喜愛之情,以及對勞動人民的深情贊頌。

二、課文研讀:

(壹)、梳通文意: 1、師指導語: 請同學們仔細閱讀文章,劃出不懂的或有疑問的語句,並進行認真閱讀思考,嘗試著自己解決問題,實在無法解決的再與就近的同學討論交流。等壹會兒我們還要全班討論。看看我們的同學解決了哪些問題,還遺留哪些問題。 2、學生活動: 學生按閱讀要求閱讀課文。老師巡視,提供支持和幫助。 3、全班討論:提出疑問,對疑問發表見解。(導語:剛才大家的閱讀很認真,討論也很投入。現在我們全班交流、討論,內容有兩個: 1已經解決的疑問,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把妳解決的過程和現在認識與大家交流; 2、還有的疑問不能解決的,提出來,請別人幫助。發言的同學盡可能聲音響亮點、清楚點,其他同學認真傾聽。) 註:對學生的交流和討論進行隨機的點撥和評價 (二)、理清結構: 1、導語:(過渡)經過大家***同努力,基本上理解了文章的意思。下面我們就在理解的基礎上,來進壹步梳理壹下文章的結構。請同學們思考這樣的問題:文章通過哪些方面來描寫夏天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請同學們再次研讀課文,並經過小組合作學習,來解決這個問題。 2、學生活動: (1)學生獨立閱讀(指導:先給大家兩分鐘時間,圍繞這個問題,進行獨立地閱讀和思考) (2)兩分鐘後,小小組合作學習。(指導:合作學習的目的是各小組經過討論,理清文章結構,如果小組願意以結構圖的形式呈現,我們也非常歡迎。) 註:老師巡視、參與、對話。 3、各組代表發言,師生***同參與,理清文章結構。 板書參考: 景:氣勢磅礴、色彩金黃蘊涵著——天地間人們都在忙 贊美情:緊張、熱烈、急促和順如意、吉祥美好 人:勤勞、忙碌等含茹。 (三)、質疑探究: 導語:讀了這篇文章,大家對文章的結構和作者的感情有了壹定的認識,下面我們要進行深入壹步的學習了。不知道大家對文章本身有沒有什麽可質疑的地方? (1、作者說“夏天的顏色是金黃的。”難道夏天的顏色只是金黃的嗎?妳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2、作者認為“有閑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歡這種緊張的旋律”,妳是否認同作者的觀點?說說妳的理解。) (四)、拓展學習: 1、指導:在這篇文章裏,作者“大聲贊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他的感情是很熱烈,但是不同的人對夏天是有不同的感受的。現在請同學們想想,我們曾學過那些詩詞,它們所表達的作者對夏天的感受是否壹樣呢?(分組合作) 學生活動:讀讀、想想、說說(煩躁/閑適/熱烈) 2、指導: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夏天,不同的人對夏天的感受也會不同,在妳的眼裏,我們三明的夏天又是怎樣壹種景象呢,妳的感受又如何呢?請以《山城之夏》為題,學習作者寫景的語言,寫壹篇作文。(可作課後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