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造字:到了炎黃部落時期,由於社會活動變得紛繁復雜起來,僅憑結繩記事,刻木為號,經常會發生失誤,時間久了也容易忘記這個節究竟表示哪件事情,所以就深感不便,迫切需要更方便的方法。因此,黃帝命倉頡造字作書以記事。
1、起源
先秦傳說造字者為倉頡,《旬子·解蔽》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呂氏春秋》記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相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壹個代表人。《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聖人”。
2、發展
到了現代,有人在承認倉頡的同時又擴大了造字者的隊伍。比如魯迅先生,他認為“在社會裏,倉頡也不是壹個,有的在刀柄上刻壹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壹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了,史官壹采集,就可以敷衍記事了。中國文字的來由,恐怕逃不出這例子”。
也就是說,漢字當然不可能是倉頡壹個人創造出來的,而是由許許多多的像倉頡這樣的人慢慢豐富起來的,倉頡只不過在這些人當中比較重要、起的作用比較大而已。我們所重視的不是到底是不是倉頡造的漢字,而是造字這件事本身的意義。漢字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歷史走進了由文字記載的時代,是歷史長河中的壹件大事,對後世也有著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