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我的祖輩文言文

我的祖輩文言文

1. 文言文中先人的意思

1、祖先。《書·多士》:“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孔傳:“言汝所親知殷先世有冊書典籍。”晉葛洪《抱樸子·自敘》:“又累遭兵火,先人典籍蕩盡。”唐韓愈《感二鳥賦》:“幸生天下無事時,承先人之遺業。”清昭連《嘯亭雜錄·傅閣峰尚書》:“我先人披荊棘,厲血刃,與喀爾喀爭來之地,寧忍棄之?”

2、前人。《國語·越語下》:“先人有言曰‘伐柯者,其則不遠。’”《文選·陸機》:“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李善註:“謂先世之人,有清美芬芳之德而誦勉。”

3、亡父。《左傳·宣公十五年》:“爾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報。”《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孤不幸,少失先人,內不自量。”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壹:“先妣乃樞密公之侄,而樞密夫人亦先人諸姑。”《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許武﹞分付兩個兄弟:‘在家躬耕力學,壹如我在家之時,不可懈惰廢業,有負先人遺訓。’”

4、謂先於人行動。《左傳·文公七年》:“先人有奪人之心,軍之善謀也。”楊伯峻註:“先人者,爭取主動之謂。”《北齊書·高乾傳》:“先人有奪人之心,時不可失也。”

2. 文言文《家譜記歸有光》的原文及翻譯

有光七八歲時,見長老,則牽衣問先世故事。蓋緣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釋,於死者恐不得知,於生者恐不得事,實創巨而痛深也。

歸氏至於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遠而末分,口多而心異。自吾祖及諸父而外,貪鄙詐戾者,往往雜出於間。率百人而聚,無壹人知學者。率十人而學,無壹人知禮義者。貧窮而不知恤,頑鈍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慶;入門而私其妻子,出門而誑其父兄。平時招呼友朋,或費千錢,而歲時薦祭,則計杪忽。俎豆壺觴,鮮或靜嘉。諸子諸婦,班行少綴。乃有以戒賓之故,而改將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薦之品者,而歸氏幾於不祀矣。

小子顧瞻廬舍,閱歸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獨非素節翁之後乎?而何以至於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懷中,飽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長而有室,則其情已不類矣。比其有子也,則兄弟之相視,已如從兄弟之相視矣。方是時,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難,此天下之勢所以日趨於離也。吾愛其子而離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則相離之害遂及於吾子,可謂能愛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歲時從諸父兄弟執觴上壽,見祖父皤然白發,竊自念吾諸父昆弟,其始壹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嘗不深自傷悼也。然天下之事,壞之者自壹人始,成之者亦自壹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況於骨肉之間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責之也。宗法廢而天下無世家。無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風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學聖人之道,通於六經之大指。雖居窮守約,不錄於有司,而竊觀天下之治亂,生民之利病,每有隱憂於心。而視其骨肉,舉目動心,將求所以合族者,而始於譜,故吾欲作為歸氏之譜,而非徒譜也,求所以為譜者也。

譯文:

我七八歲時,見到家中的長輩,就拉著他的衣服詢問先人舊事。大概是因為我幼年時就失去了母親,平時不能寬解自己,對於死去的人恐怕不能了解他的事跡,對於活著的人恐怕不能成事,實在是受了很大的創傷,內心十分痛苦。

歸氏家族到我出生時,壹天天地更加衰敗。家族歷史悠久而最終分離,人口眾多但人心離散。從我的祖輩到各位叔父以來,貪婪粗鄙狡詐暴戾的人,常常有很多從家族中出現。大概上百人聚集在壹起,竟沒有壹個知道學習的。大概十個學習的,卻沒有壹個懂得禮義的。親人貧窮卻不知道救濟,愚昧遲鈍卻不知道教育。親人去世不去相互安慰,有喜事不去相互慶賀;到家只知偏愛自己的妻子兒女,出門就欺騙父母兄弟。平時招待朋友,有時能破費千錢,但是在壹年中重要的節日,祭獻祖先時,卻謀劃甚微。祭祀盛食物用的禮器、酒壺酒杯,很少有潔凈美好的。家中的男女祭祀時站隊都連不成隊列。更有甚者,竟然有因為請人觀禮的緣故,改變將要舉行祭祀的日期;用廚房裏吃剩下的殘羹剩肴,來替換新供上的祭品,歸氏家族幾乎到了沒有祭祀的境地。

我回去看老宅,閱覽了歸氏的舊書,慷慨激憤嘆息流淚說:“唉,這些人難道不是素節翁的後人嗎?為什麽到了這個地步呢!”父母是我們兄弟生命***同的來源。祖宗是我們父母的根本。族人都有兄弟的情分。不能忘記啊。人剛出生,當他們年幼時,兄弟在親人懷中呱呱哭泣,吃飽了就壹起嬉戲,不分彼此。年長有了家室後,那麽他們的情感已經不像這樣了。等他們有了子女,那麽兄弟間相待的情感,已經如同堂兄弟的情感。在這時,只擔心兄弟分離的不迅速,哪裏還會想著親人聚集的難處,這也是天下的形勢趨向於分離的原因。假如我愛自己的子女卻離散了自己的兄弟,我的子女也各自想著自己的子女,那麽親人離散的害處就殃及到我的子女,這能說是愛自己的孩子嗎?

我每次侍奉父親,壹年裏重要的節日跟著各位叔父、兄弟端著酒杯祝壽,看到祖父須發皆白,暗中想我的各位叔父兄弟,都是始於同壹祖父罷了。現在卻常常不能同心,未曾不深深獨自感傷。然而天下的事,破壞它的人是從壹個人開始,成就它的人也是從壹個人開始。仁孝的君子能憑自身帶領天下的人,更何況骨肉之間呢?古代的人立大宗的嫡子為繼承人的原因,就是用仁孝的道理來要求他。調整家族關系的制度廢除了,天下就沒有門第高貴、世代為官的人家了。沒有了世家,那麽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的情意就衰微了,社會風尚的浮薄就壹天比壹天厲害,有道理啊。

我學習聖人的道理,通曉儒家六經的大概旨意。雖然我過著貧困簡樸的生活,不被官府錄用,但私下觀察天下治亂,老百姓休養生息的利弊,常在內心有所憂慮。我看看自己的親人,內心有所觸動,打算尋求用來使族人凝聚的辦法,而族人凝聚開始於家譜,所以我想要寫歸氏的家譜,不僅僅是記載,更是用來尋求寫家譜的意義。

3. 作文我的祖輩的教育史

外公的文文弱弱整個身透露著文化的氣息,外公可是有初中的學歷哦!外

婆勤勞能幹卻是個大字不識的壹個人,外婆不但是幹農活的好手,而且是做針線活的能手。

雙搶時節,早稻豐收了,收割早稻采用多勞多得的方法,誰割得多割得快,誰掙得工分就多。天剛亮,外婆與生產隊的社員們齊上陣,開始了收割。雖然收割很累,但是為了多拿工分的外婆想起家裏的孩子們就幸福極了。外婆拿起鐮刀埋頭麻利地割起來,只聽得“唰唰唰” 割稻聲,不壹會兒,外婆就把大家拋在了身後。外婆的汗水大滴大滴地流下來,整個人都被汗水濕透了。壹陣辛苦的勞動結束了,但是也意味著下壹輪激烈的工作拉開了帷幕——插種晚稻。大家站在已經被拖拉機耕過,用鐵耙扒平,施過肥的水田裏,壹字排開,又開始了勞動競賽。割稻是往前進,插秧是往後退。大家很晚才收工,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可口的飯菜等著外婆。

桌上放著壹桌“豐盛”的菜肴。“打蛋”是用自己家裏養的老母雞生的蛋,再放上點蔥花,香噴噴的;“絲瓜幹菜湯”的絲瓜剛從小菜園裏的架子上摘下來的,很新鮮,很有味道,很的嚼勁,湯很鮮美;“水煮毛豆”是嫩綠的外殼鮮嫩多汁的毛豆吃進口中令人回味無窮,贊不絕口 “鮮!”;油煸四季豆,嫩嫩的,根根又細又短,不放味精照樣鮮美無比;“紅燒南瓜” *** 潤口的南瓜邂逅了菜油,抵抗住了紅燒的油膩,爽口又火爆。這些蔬菜都是外婆外公自己種的,是他們生活中為可缺少的壹部分。

農閑時節,外婆在家,做全家人的鞋,有棉鞋和單鞋。鞋底用二三十層的布疊起來用針線勻稱地縫起來,就是像歌中唱到的那樣:納的是千層底。鞋面是可以是非常好看的花布,也可以是純黑色的。外婆做的鞋可好啦,旁人都羨慕不已,常向外婆請教做鞋方法。

我的外婆外公過著普通的生活,往事壹點壹滴記載著他們的悠悠歲月。

4. 古文“清白遺產”的譯文

1.楊震已經五十多歲了,多次升職做到荊州刺史、東萊太守。該去赴任時,路過昌邑(地名),他曾經推薦過的荊州茂才(秀才)王密正是昌邑縣令,夜裏揣著十斤黃金來送給楊震。楊震說:"老朋友我了解妳,妳卻不了解我,為什麽?"王密說:"夜裏沒有人知道。"楊震說:"天知,地知,我知,妳知,怎麽能說沒有知道的!"王密慚愧的走了。後來楊震改任涿郡太守。他生性廉潔,不接受私人拜見。他的子孫經常吃素菜、徒步行走,他的故交中的長者有勸他置辦產業的,楊震不肯做,說:“讓我的後世被稱為清白官員的子孫,把這個名聲留給他們,不也是很豐厚嗎!”

2.遺之以清白

勉①雖居顯位,不管產業,家無蓄積,俸祿分贍親族之窮乏者。門人②故舊從容致言,勉乃答曰:“人遺子孫以財,我遺之以清白。子孫才③也,則自致輜④;如其不才,終為他有⑤。”嘗為書誡其子崧曰:“吾家世代清廉,故常居貧素,至於產業之事,所未嘗言,非直⑥不經營而已。薄躬⑦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祿,可謂備之……古人所謂‘以清白遺子孫,不亦厚乎?’又雲‘遺子黃金滿籯⑧,不如壹經。’評求此言,信非徒語⑨。吾雖不敏,實有本誌,庶得遵奉斯義,不敢墜失……” ——《梁書·徐勉傳》

註:①勉,徐勉,字修仁。幼年孤貧,早勵清節。南朝梁武帝時,授宣慰將軍。置佐史,侍中、仆射。後又遷尚書仆射、中衛將軍。徐勉越升重位,越是盡心,知無不為。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移授特進、右光祿大夫、侍中、中衛將軍,置佐史。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卒,時年七十,詔贈特進、右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謚簡肅公。②門人,弟子、學生、後進。③才,有才學,本領。④輜 ,車輛。輜,載重車;,輕便車。特謂財富、官職。⑤終為他有,最後還是歸為別人所有。⑥直,特意。⑦薄躬,貧困窮迫。⑧籯,竹箱之類。⑨徒語,說說而已,空話。

釋文:徐勉雖然官位顯要,無心經管產業,家中沒有什麽積蓄。所得的薪俸實物,都分送贍養親族中窮困貧乏的人家。他的弟子和老友們曾善意地勸導他(要為家人考慮)。徐勉回答說:“別人給子孫留下的是財物;我給子孫留下的是清白。子孫們有才幹,那麽他自己會創造出財富。如果他們沒有壹點本領,(即使留給他們壹大筆財產)最後還是歸於別人。”徐勉為了告誡他兒子徐崧,曾經寫道:“我家祖輩清廉,所以家境壹直貧寒。至於家產這類的事情,從來都不曾提起過,並不在乎要去經營什麽(委實沒有什麽可以經營的)。我的底子薄沒有背景,僅是機遇好,慢慢有了今日的尊官厚祿,可說是什麽都有了……古人所說的‘以清白留給子孫,不也是很豐厚嗎?’又說:‘給子孫留下滿箱的黃金,倒不如培養他們有知識有技術(不如壹經,經,五經,泛指壹門專業。此句中比擬不如有壹門學問)。’細細地琢磨古人說的這些話,確實‘都不是空話。我雖然沒有多大才能,實有壹定主見,只要能夠做到古人所說的話,我是不會有壹點放松的。”

5. 遺產 文言文 翻譯

是 田父遺產嗎?

譯文:

從前有壹個農夫,幼時喪父,生活壹直很窮困,直到三十歲才娶了老婆。他每天日出的時候就去耕作,天黑的時候才回來休息,親自教養子女,並且拿出錢財救濟那些生活貧窮潦倒的人。農夫八十歲時(得病)躺在床上起不來了,在快要死的時候,叫兒子及孫子來到床前,說:“我快要死了,沒有金銀財寶遺留給妳們,只有兩件東西可以作為紀念。”於是手指壹個木臺,叫大兒子去打開它。大家只見到壹把鋤頭,壹件很普通的衣服,大家都覺得很驚奇。農夫說:“鋤頭,是我希望妳們壹生都辛勤勞作;普通的衣服,是我希望妳們壹生都勤儉樸素。”說完這些話,農夫就死了。兒孫們於是永遠緊記他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