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猜謎,築牢民族文化的記憶
“昨晚,妳猜謎了嗎?”元宵節將近,央視連續三天在壹套黃金檔播出的《中國謎語大會》,成了這兩天不少觀眾熱議的話題。正是因為這檔節目,人們提前感受了壹把正月十五猜燈謎的傳統習俗,也有機會再次深度親近漢字文化。
央視《中國謎語大會》的受歡迎程度,超過了外界的預期。這樣壹檔並非重金打造和重點包裝的欄目,能獲得高收視率,雖在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在新興傳媒興起、“娛樂至死”精神主導之下,各種新奇的節目樣式近年來推陳出新。從《中國星跳躍》到《星跳水立方》,從《中國夢想秀》到《爸爸去哪兒》……諸多“拿來主義”的翻版節目,獲得了較好的收視效果。然而,它們往往也因“過度娛樂”和缺乏相應的文化內涵,其節目的長效生命力和關註延續度受到懷疑。更重要的是,在引進國外節目成為業界常態的情況下,《中國謎語大會》無疑具有更多的中國元素。
更重要是,《中國謎語大會》利用傳統的燈謎形式,實現了傳統內容與現代平臺很好的對接,並達到了完全的結合。猜謎是壹種傳統的文化行為,具有寓教於樂的文化屬性,讓參與者可以在學習中得到娛樂,在娛樂中學習知識。猜謎活動內容高雅、形式通俗,再加上元宵佳節來臨時傳統習俗的潮汐性回歸,使得現代人有機會真正體味壹下傳統文化的味道,切實感受漢字文化的魅力。
如同在乏味的湯劑中加入壹道美味佐料壹樣,《中國謎語大會》以電視節目的方式呈現,給了人們耳目壹新的感覺。時下,技術的進步每天都給人以不同的感受,但形式的雷同又會讓人產生審美疲勞。同時,創新目光的同質化、文化源泉的相似性,多是因為自身設定了太多的界限,“只盯著前面和外面”的局限,讓創新的空間越來越窄。如果能夠從傳統和民族文化中去進行創新,往往會激發出巨大的能量。
之前,從央視科教頻道推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到河南衛視推出《漢字英雄》節目,傳媒界已然掀起壹股聽寫漢字的熱潮,這些都是傳統文化與媒體聯姻最好的例證。這股熱情的激發,還在於人們對傳統文化危機的憂慮,以及對傳統文化回歸的渴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成功,則提醒媒體人、文化人和社會大眾,真正的創作富礦就在我們身邊,就在傳統文化裏,關鍵在於我們要有壹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並保持重視,若此,我們將既能讓傳統文化煥發生機,又能讓傳媒因為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提升品質。
壹招鮮自然無法滿足大眾的需求。傳媒的蓬勃發展,除了形式上的不斷更新,更應註重對內涵的培育與塑造。僅靠壹味佐料烹飪不出壹道美味的菜肴,壹個好的媒體平臺需要豐富而多元的節目支撐。《中國謎語大會》的成功之處還在於,它豐富了電視節目創作的視野,實現了對傳統文化的普及,滿足了觀眾多樣的文化需求,並因之提供了壹個成功的範例。假若其創作模式成為壹種常態,其創作思維不斷深化,其成功經驗被不斷推廣,對於傳統文化、對於電視觀眾、對於電視行業來說,都是壹件幸事。
因而可以說,電視節目的出新與出彩,不排斥“國際接軌”,但更應“兼顧傳統”。畢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