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祿(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山東淄博博山縣北崮山村人,原蘭考縣委書記,幹部楷模,中國***產黨革命烈士。在蘭考擔任縣委書記時所表現出來的“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精神,被後人稱之為“焦裕祿精神”。
1962年冬,焦裕祿來到蘭考,蘭考遭遇嚴重的災荒。在除“三害”的鬥爭中,為了取得經驗,焦裕祿同誌親自率領幹部、群眾進行了小面積翻淤壓沙、翻淤壓堿、封閉沙丘試驗。然後以點帶面,全面鋪開,總結出了整治三害的具體策略,探索出了大規模栽種泡桐的辦法。
擴展資料焦裕祿整治三害
1、治沙
沙區沒有林,有地不養人,這是基本情況;有林就有糧,沒林餓斷腸,這是重要性;以林促農,以農養林,農林相依,密切配合,這是方針;造林防沙,百年大計,育草封沙,當年見效,翻淤壓沙,立竿見影,三管齊下,效果良好,這是方法。
2、治水
蘭考地形復雜、坡窪相連,河系紊亂,這是客觀情況;以排為主,灌、滯、澇、改兼施,這是方針;舍少救多,舍壞救好,充分協商,互為有利,上下遊兼顧,不使水害搬家,這是政策;夏秋兩季觀察,冬春幹燥治理,再觀察再治理,觀察治理相結合,這是方法。
3、治堿
分清輕重,區別對待,這是方針;翻淤壓堿,開溝淋堿,打埂躲堿,臺田試種,引進耐堿作物,這是方法。
百度百科-焦裕祿
***產黨網-焦裕祿生平事跡介紹